理论研究 | 陈献春:坚持“三个转向”协同驱动,构建“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

湘江瞭望 | 2025-09-30 17:26:55
星辰在线 | 编辑:王闻扬

  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场景”成为重构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核心枢纽,传统旅游业“资源静态化、体验碎片化、消费浅层化”的结构性困局日益凸显。依赖“资源禀赋+景点门票”的线性模式,已难以适配“Z世代”对深度体验、情感共鸣与自我实现的新需求。“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以“空间+时间+情感+行为”四维场景为核心,通过重构旅游价值创造逻辑为产业破局提供关键方向。本文运用场景创新经济学理论系统阐释“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的核心内涵,结合全国典型案例解析“三个转向”的逻辑与路径,为全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的核心内涵

  “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是数字技术与新消费需求下旅游产业的系统性重构,核心要义体现在概念界定、特征呈现与动力来源三个层面,为“三个转向”奠定理论基础。

  (一)从“资源依赖”到“场景创造”的价值升维。“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是“场景驱动型经济”新范式在旅游业的具象实践,以四维场景为核心载体,通过集成创意、技术、数据等要素,重构旅游价值“创造—传递—获取”链路,摆脱传统对资源的被动依赖和“景点+门票”局限,本质是将旅游升维为“融合体验与自我实现的过程”。如西安“大唐不夜城”借时空还原与沉浸演艺激活盛唐文化,湖南凤凰古城通过“非遗夜游”场景让古城从“白天观光”延伸为“夜间沉浸体验”,均打破资源静态展示模式。

  (二)“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的主要特征是区别于传统旅游的差异化优势。一是体验价值主导。竞争核心从“资源优劣”转向“场景体验深度”,如长沙文和友还原“老长沙市井”场景,湖南常德卡乐星球以“科幻主题”设计互动项目,均通过情感共鸣吸引客群;二是要素产业化。传统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升级为独立的六大产业链,如丽江非遗民宿、湖南长沙“超级文和友”(餐饮+文旅IP)、苏州文创街,形成“要素即场景”格局;三是迭代敏捷化。依托用户反馈优化场景,如全国露营从“基础住宿”迭代为“露营+研学”,湖南长沙世界之窗定期更新“主题节庆场景”;四是生态协同化。多方主体形成闭环,如深圳华侨城、湖南马栏山文创园,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用户参与实现创新。

  (三)“场景驱动型旅游”动力机制是支撑新生态运转的复合力量。一是需求侧拉动力。“Z世代”对深度参与的需求,驱动敦煌“数字莫高窟”、湖南张家界“元宇宙景区”等场景创新;二是供给侧推动力。以“场景塑造能力”转化创意,如成都宽窄巷子、湖南长沙北辰三角洲“文旅综合体”的改造升级;三是主体耦合力。政府搭平台、企业做运营、用户提创意,如湖南岳阳楼景区通过“游客文创设计征集”优化场景;四是环境支撑力。数字技术为北京“故宫夜游”、湖南“数字韶山”提供工具,政策与资本保障创新落地。

  二、从资源禀赋依赖转向场景塑造能力建构,破解“资源静态化”困局

  这一转向通过将静态资源转化为四维场景,适配“Z世代”需求,全国案例均验证其可行性,核心逻辑与路径如下:

  (一)从“资源存量”到“能力增量”的核心内涵。各地差异化资源(如北京长城、湖南张家界等)需通过场景塑造能力激活,如湖南南岳衡山依托“福寿文化”,设计“祈福仪式+数字打卡”场景,避免资源“陈列式”开发。

  (二)从“单向消费”到“价值共创”的理论逻辑。通过“空间改造、时间延伸、情感唤醒、行为设计”四维融合,让游客从“旁观者”变“共创者”。如甘肃敦煌“数字莫高窟”(VR还原壁画)、湖南湘西矮寨大桥“高空玻璃栈道+苗族文化体验”场景,均实现体验升级。

  (三)四阶闭环推进的实践路径。一是资源挖掘。锁定内核,如株洲工业遗存“热血基因”、湖南崀山“丹霞地质文化”;二是IP转化。具象化IP,如株洲“厂BA”、湖南“岳阳楼”文化IP;三是场景落地。“IP+技术+业态”搭建,如北京“故宫夜游”、湖南张家界“天门山云海灯光秀”;四是迭代优化。依反馈调整,如湖南长沙海底世界更新“海洋科普互动场景”。

  三、从旅游六要素配套转向六要素产业化发展,破解“体验碎片化”困局

  这一转向通过旅游六要素产业化构建联动网络,全国案例均体现其价值,核心逻辑与路径如下:

  (一)从“配套服务”到“独立主体”的核心内涵。传统旅游六要素依赖景点,旅游要素产业化则让旅游要素成为“流量入口”,如湖南长沙“超级文和友”(餐饮+文旅IP)、湖南郴州东江湖“民宿+雾漫小东江摄影”、云南丽江“非遗民宿+手工体验”,均形成独立吸引力。

  (二)从“线性依赖”到“生态闭环”的理论逻辑。通过“上游整合—中游运营—下游输出”变现,反哺场景升级。如浙江杭州“宋城演艺”(以演艺整合六要素)、湖南长沙梅溪湖“文旅综合体”(融合商业、演艺、住宿),均破解“体验碎片化”。

  (三)三维协同推进的实践路径。一是产业链补位。完善上下游,如湖南湘西民宿补充“苗绣培训”“农产品供应链”,苏州文创街搭建“设计—生产—销售”链路;二是场景化赋能。注入文化内涵,如成都“蜀大侠火锅”(武侠主题)、湖南长沙“茶颜悦色”(国风茶饮+文旅周边);三是跨界融合。设计套餐,如湖南张家界“景区门票+民宿+非遗体验”、丽江“民宿+骑马研学”。

  四、从旅游目的地建设转向场景创新策源地培育,破解“消费浅层化”困局

  这一转向通过构建创新生态实现“范式输出”,全国案例均彰显其作用,核心逻辑与路径如下:

  (一)从“空间吸引”到“生态竞争”的核心内涵。传统目的地聚焦“景区标准化创建”,场景创新策源地则批量孵化新场景,如湖南马栏山文创园(孵化“数字文旅”场景)、上海张江文创园(孵化“元宇宙文旅”),均为“创新输出源头”。

  (二)从“单点创新”到“系统复制”的理论逻辑。通过“政策保障—要素集聚—试错验证—模式输出”扩散创新,如湖南湘潭“万楼·青年码头”(“汉服夜游”复制至岳阳、衡阳)、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模式”复制至全国)。

  (三)三位一体构建路径。一是政策赋能。设补贴与“试错基金”,如湖南对“数字文旅”补贴、上海对文创企业减税;二是平台搭建。建场景实验室与创意中心,如深圳“设计之都”中心;三是人才集聚。通过赛事引才,如湖南“文旅创新大赛”、北京高校“文旅创意实验室”。

  五、“三个转向”成效评估指标体系

  科学评估需从“能力、产业、生态”三个维度构建体系,量化建设质量。

  (一)场景塑造能力评估核心指标:资源转化效率(如湖南“厂BA”激活工业遗存)、体验质量(满意度、复游率)、迭代速度(场景更新频率)。

  (二)六要素产业化评估核心指标:产业链完整度(如湖南“超级文和友”产业链)、经济贡献度(营收占比)、融合创新度(跨界项目数)。

  (三)场景创新策源地评估核心指标:创新产出(如马栏山孵化场景数)、生态支撑(政策补贴、人才数)、行业影响力(复制项目数)。

  综上所述,“场景驱动型旅游”新生态是旅游业突破“三化”困局的必然选择,“三个转向”构成核心实践框架:场景塑造能力建构破解“资源静态化”,六要素产业化破解“体验碎片化”,场景创新策源地培育破解“消费浅层化”。三者协同形成闭环生态,已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成都宽窄巷子、长沙马栏山文创园、张家界“元宇宙景区”等成功案例中验证可行性。未来,各地需结合资源特质,深化“数字+在地文化”融合,完善产业链协同,扩大创新输出,推动旅游业从“资源依赖”向“场景驱动”跨越,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作者陈献春系亚洲青年领袖论坛首席专家,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