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 陈献春:试论“场景驱动型经济”新范式对企业运营逻辑与用户决策模式的重构作用

湘江瞭望 | 2025-09-19 16:33:44
星辰在线 | 编辑:周森林

  数字技术迭代推动全球经济进入“场景驱动”新阶段,“场景”已从传统物理空间升级为重构产业价值链、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经济单元。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背景下,传统产业面临增长乏力、资源配置低效等困局,场景创新成为破解传统产业困局、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本文基于场景“空间边界性、要素协同性、价值生成性和需求导向性”四大属性,结合“场景即生产要素、场景即服务、场景即创新、场景即生产力”四大命题实践工具,系统剖析“场景驱动型经济”新范式的核心内容,重点阐释其对企业运营逻辑与用户决策模式的重构路径,为企业经营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实操方案。

  一、“场景驱动型经济”新范式的核心内涵

  (一)场景的本质属性。场景是整合技术、资源、用户等要素的动态价值单元,核心依托场景四大属性构建运营基础:空间边界性明确物理与虚拟场域,如居家场景聚焦家庭空间、办公场景覆盖线下写字楼与线上远程环境,为服务匹配划定精准范围;要素协同性强调多维度资源深度联动,如智慧零售整合移动支付、仓储物流与个性化消费需求,形成闭环服务链条;价值生成性以解决用户痛点为核心,如共享出行通过车辆动态调配降低出行成本,构建新价值创造源;需求导向性聚焦用户隐性诉求,如老年健康场景设计“智能监测+上门解读”服务,契合“场景融合服务”本质。

  (二)场景创新的方法论框架。场景创新以“四大命题”为实践工具,形成全流程支撑体系:“场景即生产要素”导向下,侧重场景价值评估与商业模式设计,如零售企业将“到店体验场景”“线上社群场景”纳入核心资产,通过流量变现、会员服务优化盈利结构;“场景即创新”导向下,探索跨场景增长路径,如从居家场景延伸至社区生活场景(居家保洁→社区团购→邻里社交),挖掘新增长空间;“场景即服务”“场景即生产力”导向下,通过服务蓝图、生态图谱将抽象需求转化为可执行方案,如将“便捷出行”需求拆解为“扫码乘车+实时路线规划+到站提醒”,确保场景落地可操作、可复制。

  二、“场景驱动型经济”新范式的主要特征

  (一)时空情境化特征,即价值创造锚定具体场景条件。价值创造高度依赖特定时间、地点与用户状态,是场景空间边界性的延伸体现。如“早八通勤场景”(7-9点、地铁环境、赶时间状态)中,用户对饮品需求聚焦“便携、即饮”,包装需适配通勤背包空间;“周末下午茶场景”(14-16点、咖啡馆环境、休闲状态)中,用户更关注“口感、场景氛围适配性”,饮品需搭配精致杯具与摆盘。同一品类产品需依据场景条件调整价值主张,避免标准化供给的低效性。

  (二)体验情感化特征,即竞争核心转向用户情感满足。市场竞争从产品功能价值竞争,转向用户体验价值与情感价值竞争,与场景价值生成性深度绑定。如宠物主为“宠物居家陪伴场景”购置智能喂食器、健康监测仪,核心需求是“实时掌握宠物动态、缓解照料焦虑”的情感安全感;年轻人选择露营装备,不仅关注“帐篷防雨性、睡袋保暖性”等实用属性,更看重“契合户外生活方式、满足社交分享”的体验(如拍照发社交平台获得圈层认同),场景成为情感连接的关键载体。

  (三)要素融合化特征,即生态协同支撑场景完整落地。单一产品无法支撑完整场景,需硬件、软件、服务、数据多要素深度融合,是场景要素协同性的直接体现,且要求企业打破产业边界共建生态。如智能电动汽车场景,车企需联合科技公司(开发车机系统)、能源企业(建设充电网络)、内容平台(提供影音资源),形成“车-路-网-云”协同生态;智慧零售场景,零售企业需联动支付平台(便捷付款)、物流服务商(即时配送)、本地品牌(特色商品),实现“到店体验+线上下单+即时配送”闭环,最大化场景价值。

  (四)运营迭代化特征,即数据驱动场景持续优化。场景是用户行为数据的天然采集节点,用户点击、购买、反馈等数据可实时优化场景功能与服务流程,使场景成为持续进化的“动态系统”。如外卖平台通过用户下单偏好(口味、用餐时间)优化推荐算法,通过配送时效反馈调整路线规划;社区团购平台依据用户复购数据调整商品品类,通过用户评价优化供应商选择,数据化支撑场景“自我优化”,保障长期竞争力。

  三、“场景驱动型经济”新范式的底层逻辑

  (一)数字技术构筑场景基础设施的技术赋能逻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是场景构建与运营的核心基础设施:物联网设备(如智能传感器、可穿戴设备)实现场景数据实时采集,如智能家电监测用户使用习惯、健康设备记录生理指标;人工智能算法(如需求预测模型、推荐引擎)完成需求精准预判,如电商平台预测节日消费场景需求、短视频平台推送用户偏好内容;云计算保障大规模用户并发场景的服务稳定性,如春运购票平台、节日外卖系统流畅运行,为场景创新提供不可替代的底层支撑。

  (二)用户诉求推动场景迭代进化的需求升级逻辑。随着消费能力提升与认知迭代,用户需求从“追求产品数量”转向“追求体验质量”,从“接受标准化服务”转向“定制个性化方案”,且渴望参与价值创造,与场景需求导向性深度契合。场景作为需求承载载体,能精准匹配碎片化、个性化需求:如“居家健身场景”整合健身器材、线上私教课程、运动数据监测、社群打卡互动,满足“科学健身+社交激励”诉求;“银发康养场景”结合智能床垫监测、上门护理服务、适老化改造,满足“健康保障+情感陪伴+生活便利”综合需求,推动场景向“全维度体验供给”进化。

  (三)网络生态替代线性价值链的价值重构逻辑。传统“研发-制造-营销-渠道-用户”的线性价值链,被以场景为中心的价值网络取代,场景创新方法论是价值重构的核心遵循。在该网络中,企业、合作伙伴、用户不再是单向供需关系,而是共同参与价值创造的主体:如短视频场景中,平台提供技术支持(算法、存储、分发)、创作者生产内容(短视频、直播)、用户消费并反馈(点赞、评论、分享),三者共享流量收益;在线教育场景中,机构搭建平台(直播系统、课程管理)、教师开发课程(教学内容、互动设计)、用户提出学习需求(知识点疑问、学习计划调整),协同优化教学服务,提升经济运行整体效率。

  四、企业运营逻辑从“产品提供商”到“场景运营商”的实操路径

  (一)企业运营逻辑从“产品思维”到“场景思维”的认知转变。从价值定位看,“产品提供商”聚焦单一产品功能交付,以标准化产品为核心,如仅销售空调、洗衣机等单品;“场景运营商”则聚焦场景一体化服务供给,以解决方案为核心,如海尔智家为母婴家庭打造“恒温空调+空气净化器+宝宝专用洗衣机”的母婴场景方案。从核心能力看,“产品提供商”的能力集中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重点优化硬件参数与生产效率;“场景运营商”的核心能力覆盖“场景洞察+方案设计+生态运营”,关键在于整合跨领域资源与服务,形成场景服务能力。从盈利模式看,“产品提供商”依赖一次性产品交易盈利,交易完成后用户连接中断,如传统车企主要靠销售车辆获取收益;“场景运营商”依靠长期服务收益盈利,如订阅费、增值服务费,能形成“用户反馈-服务升级-用户增长”的循环,如蔚来汽车通过换电、道路救援等持续服务获得收益。从用户关系看,“产品提供商”与用户是单向交易关系,仅在售后环节有被动连接,用户黏性较低;“场景运营商”与用户是双向共创关系,会主动邀请用户参与场景优化,如小红书鼓励用户分享场景体验并依据反馈调整服务,用户黏性更高。

  (二)企业转型四阶段落地实操路径。在场景洞察阶段,通过“用户旅程地图”梳理场景全流程,如上班族早餐“起床—备餐—出门”的完整环节,再结合“场景深潜”(用户访谈、实地观察)捕捉隐性痛点,如“备餐耗时、出行拥堵导致早餐体验差”,最终输出需求清单,锁定融合服务切入点。例如美团通过洞察上班族午餐“等待时间长、卫生难追溯”的痛点,锁定“快速送达+卫生可追溯”需求,为外卖场景方案奠定基础。在方案设计阶段,用“服务蓝图”可视化“用户行为—服务流程—后台支撑”的对应关系,如酒店入住“线上预订—到店办理—客房服务”各环节的衔接逻辑,再通过“生态图谱”梳理服务所需资源,如亲子露营场景需整合装备租赁、儿童娱乐、餐饮配送等资源,最终构建服务闭环。例如携程围绕亲子游场景,设计“行前路线规划—行中医疗支持—行后相册制作”方案,覆盖出游全周期需求。在生态构建阶段,搭建“开放平台”(如API接口)降低合作伙伴接入门槛,如微信开放接口让餐饮企业便捷接入“点餐+支付+配送”服务,再建立“筛选—合作—激励”的伙伴管理机制,如为合作伙伴提供流量扶持、收益分成,最终实现服务规模化运营。例如支付宝联合交通企业、地图服务商,构建“扫码乘车—路线规划—移动支付”出行生态,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在运营优化阶段,建立“用户反馈循环”,如抖音通过“不感兴趣”按钮收集用户对内容的意见,再采用“A/B测试”对比不同方案效果,如美团测试“下单+会员权益”服务对复购率的影响,最后用“数据看板”监测用户活跃度、复购率、满意度等指标,迭代场景服务体验。例如剪映通过用户反馈,推出“模板剪辑+素材推荐”功能,提升用户留存率与使用频率。

  五、用户决策模式从“需要产品”到“需要场景服务”的作用机制

  (一)需求触发机制,即从“产品广告唤醒”到“场景情境唤醒”。用户需求不再由产品广告被动触发,如看到冰箱广告才想到购买冰箱,而是由具体场景情境主动唤醒,场景成为需求唤醒的核心触点。例如降温天气会触发“居家保暖场景”需求,用户会关注暖气、保暖衣物、热饮等组合方案;孩子开学则会触发“学生学习场景”需求,家长会关注学习桌、护眼灯、教辅资料等场景组合,这种唤醒方式引导用户聚焦“场景解决方案”而非单一产品。

  (二)价值评估机制,即从“参数价格对比”到“场景体验评估”。用户评估标准从产品性能参数(如冰箱容量、手机像素)转向场景综合体验,如“家庭食材管理场景”中,用户会关注“存储容量+保鲜效果+智能提醒+食材采购联动”的整体体验;评估维度也从“产品本身”扩展至“服务配套”,如购买家电时,用户会同步关注安装服务、售后维修、场景定制支持。例如用户选择手机时,不再仅关注芯片参数,更会关注手机能否联动智能家居、支持移动办公协同,评估维度更贴合实际使用场景需求。

  (三)决策选择机制,即从“购买单一产品”到“选择场景方案”。用户决策从“购买某件产品”(如“买一台跑步机”“买一个帐篷”)转向“选择某套场景解决方案”,这是“场景即服务”在用户端的直接体现。例如“户外露营场景”中,用户会选择“帐篷+睡袋+便携炉具+食材套餐”的组合方案;“商务差旅场景”中,用户会选择“酒店+机票+接送机+办公设备租赁”的套餐方案。携程推出的“差旅场景解决方案”,正是整合交通、住宿、办公服务,契合商务用户“高效出行、简化流程”需求,显著提升决策效率。

  (四)反馈共创机制,即从“被动接受产品”到“主动参与场景优化”。用户从产品的被动使用者(仅使用产品,不参与优化)转变为场景的主动共创者:通过社交平台分享场景体验,如小红书用户分享“亲子露营场景”攻略、抖音用户发布“居家收纳场景”视频;向企业反馈场景痛点,如向外卖平台建议增加“夜间配送安全提示”功能;参与场景方案迭代,形成“体验—反馈—优化”的闭环。例如小红书基于用户分享的场景经验,优化推荐算法与服务套餐,为场景创新提供持续活力。

  综上所述,“场景驱动型经济”新范式的本质是数字时代价值创造逻辑的系统性变革,以“四大属性场景”为核心载体,运用“四大命题实践工具”,重构产业生态、企业运营逻辑与用户决策模式。对企业而言,需以“场景思维”为核心,通过场景洞察、方案设计、生态构建、运营优化的四阶段路径,实现从“产品提供商”到“场景运营商”的转型;对用户而言,需适配决策模式从“需要产品”到“需要场景服务”的转变,主动参与场景共创。唯有企业与用户协同适配,企业才能在场景经济中建立竞争优势,实现从“单一产品价值创造者”到“场景生态价值整合者”的转变,达成长效增长。

  (本文作者陈献春系亚洲青年领袖论坛首席专家,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