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 刘艳梅:推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湘江瞭望 | 2025-09-02 16:47:47
星辰在线 | 作者:刘艳梅 | 编辑:王闻扬

  原标题:推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夯实‘三农’基础,推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价格是市场的脉搏,其变动关系产业发展。强调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实质是以价格杠杆托举粮食安全、农民利益、市场稳定三重目标。为达此目标,需要形成一条治理链条:以供给侧的制度与能力托底,通过风险管理与财政金融协同把波动“削下去”,依托需求与品质结构把预期“立起来”,最后用内外市场统筹与规则工具把冲击“挡在外”。四环相扣、前后承接,价格才可能长期稳定在可接受区间。

  健全价格支持与储备流通体系:

  稳预期、保收益、提效率、畅循环

  价格能否稳定,首先取决于生产端对收益的预期,以及政策边界是否清晰。如果播种前不明确“保底价”,农户会犹豫投入;如果收购与定价规则不清,品质就无法在价格里体现,优质优价就会被挤出市场;如果收、储、调、销的能力链条薄弱,再好的价格信号也难以传导到终端。只有在不扭曲市场信号的前提下,形成“托底不抬顶、分级有价、轮换顺畅、投放透明”的制度组合,才能以政策确定性对冲环境的不确定性。

  在不改变市场化取向的前提下,政策序列可按“托底—区间—出清”依次展开。口粮最低收购价应在播种前公布,收购期内刚性兑现;对玉米、大豆等非口粮大宗品种,运用目标价格或价差补偿,形成“区间调节”,把调整落在关键点位,提高反应速度与精度;当市场价高于政策价时,尊重市场出清,让市场自主出清,避免“托底变抬顶”。储备端构建“中央战略储备—地方调节储备—企业商业库存”的三层结构,在品类上统筹,在空间上匹配。流通端完善产地烘干与标准化仓储,补齐产地冷链、铁路专用线与区域集中调配等短板。对政策执行应实行绩效评估与复盘优化,防止“政策越位”和“库存积压”。

  完善风险管理与财金协同:

  强保障、降波动、增韧性、稳主体

  当政策的“锚”压稳之后,仍会有天气、汇率、运价等不可控因素带来残余波动,第二环应以风险管理与财金协同把波动装进“箱”,避免对主体和链条造成二次冲击。

  制度托底主要稳定“均值”,而现实世界的挑战更多来自“方差”。极端天气、国际价格与运费变化、区域供需错配,都会把短期扰动放大为经营风险。如果不能把波动圈入可承受区间,种养、收储、加工等主体就会缩手,价格与供给随之失稳。完善风险管理与财金协同,目的就是在不替代市场的前提下,把不确定性转化为可管理的风险。

  落地路径上,需聚焦三件事:兜收益、锁区间、保现金流。先兜收益,在主产区,主品种配齐完全成本险、种植收入险与价格险,理赔流程前置和简化,做到“买得起、赔得快、用得上”。再锁区间,把“保险+期货(期权)”写进供销合同,常态化开展场外期权与价差对冲,形成“现货经营—风险对冲—保单理赔”的闭环。还要保现金流,收购季实施白名单配套贴息、再贷款、担保增信,确保托市收购、储备轮换和应急调运“收得起、收得住”;为仓储物流、分等分级、精深加工与品牌建设提供中长期融资,降低流通成本,提升稳价能力。

  运行层面则应将监测、触发与退出制度化。将化肥、柴油、种子等关键要素纳入联动预案,必要时给予阶段性补贴或对冲,减轻成本上行对种粮收益的挤压。监管侧明确合规边界,防止“以险代补”和过度金融化。数据侧把价格、库存、到港、运价等连接成一张图,实行“预警—响应—复盘—优化”的闭环。只有主体稳定、现金流顺畅,才能把资源更多引向结构与品质,压稳终端“重心”。

  优化消费结构与品牌质量供给:

  促升级、稳需求、扩空间、增效益

  终端价格能否稳住,根本取决于结构与品质。结构单一和链条冗长会把小扰动放大为大噪音;结构多元与品质稳定,则能自然“削波平滑”。应用“大食物观”协调“粮+经+饲+草”四元结构,以结构稳定换价格稳定、以品质提升换预期稳定,并把“优质优价”落实到结算单上。

  围绕上述目标,发力点落在结构、品质与替代三端:结构侧,口粮提高优质稻麦占比,稳定面包粉、专用粉与专用品种稻供给;品质侧,以“标准+信用”为抓手,完善“三品一标”、地理标志与全程质量控制,健全产地准入、检测溯源与品牌评价;推广产地预包装、原粮分级分装,推动“净粮”“净菜”入市,让“凭品质定价格”成为市场默认。替代侧,扩大薯类、杂粮杂豆与营养功能性产品供给,用多元供给分散对单一品种的刚性需求。

  要让结构与品质见效,必须用品牌与渠道兑现溢价,用冷链与标准把损耗降下来。区域公用品牌与龙头企业品牌形成“高端引领—大众支撑—特色突破”的梯度布局;政策采购、团餐、社区终端与电商直播多渠道并行,稳定并扩大有效需求。冷链与前置仓织密“产地保鲜—骨干冷链—末端配送”网络,降低损耗和流通成本;以中高端占比、单位溢价率、复购率、损坏率等指标,检验“优质优价”的实现程度。

  统筹国内国际市场与贸易调控:

  防冲击、固安全、强能力、提升话语权

  我国深度参与全球循环,外部价格、政策与运力变化,会经由进口节奏传导到国内。如果没有“阀门”设计,外部小波动容易放大为内部大起伏。目标是在“可自给”的基础上,把“可进口”变成可管理的变量,使外部冲击分散、延缓、对冲,不至于破坏国内价格区间。

  具体落点在做好两件事。一是常态化监测国际价格、主产国政策、海运运价与通道畅通度,结合国内供需与价差,动态安排配额使用和到港节奏,避免“低价集中到港”的脉冲式冲击;口岸严格生物安全与检疫,严打走私,维护公平有序的贸易与价格秩序。二是依法依规运用配额、临时关税、技术性贸易措施,保护产业发展合理区间与成长空间;当进口激增或价格异常时,联动阶段性收储、贴息收购或临时税率调整,并设定清晰退出条件,防止政策黏滞和累积性扭曲。

  措施落地还需要能力建设与评估体系托底,才能长期见效。在主要来源地布局“海外生产—仓储分拨—国际物流—国内加工—终端渠道”的一体化网络,建设海外仓或互备仓,完善突发情况下的替代采购方案;引导龙头企业合规参与国际期货市场,规范运用汇率、运费与基差对冲,提高跨周期经营与参与定价能力。用好多双边与多边平台,推进标准互认、检疫协定与信息共享,建立跨境风险联防联控机制。以进口集中度、到港节奏偏离度、外部冲击传导弹性与联动投放稳定效果为指标,持续评估“阀门”的有效性,为国内价格区间提供可检验的“缓冲垫”。

  把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靠的是一条因果清晰、次序分明、可持续迭代的政策链:价格与储备给出“锚”,风险与金融装好“箱”,结构与品质压稳“重心”,内外统筹装上“阀”。只要规则清楚、节奏顺畅,生产端收益有托底、优质有溢价,流通端顺畅透明、成本可控,消费端品质可感、预期稳定,外部冲击也能被分散、延缓与对冲。由此,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价格才能稳在合理区间、行于良性轨道,为稳住农业基本盘、物价预期与社会信心提供坚实而持久的支撑。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湖南日报】

标签: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