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 陈献春:坚持场景焕新导向 推动城市更新适旅化改造

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城镇化进入存量提质的新阶段。这一转变要求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从增量建设转向存量优化,城市更新的核心逻辑也随之从“空间塑造”升级为“城市生命体系统治愈”。在此背景下,场景焕新作为一种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的方法论,通过重构空间价值、激活多元场景,为城市更新适旅化改造提供了系统性思路。这种改造不仅要满足旅游发展需求,更要兼顾适老化、适小化等民生诉求,最终实现“主客共享、全龄友好”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其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尤为凸显。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协同逻辑
(一)基本概念与特征
1. 适旅化改造。以场景焕新为核心,通过旅游场景的压力测试倒逼城市功能升级,而非单纯为旅游而改造。其核心是通过提升“到访率、停留率、复游率”,将空间存量转化为流量增量,最终实现游客与居民共享优质空间。这种改造强调从“旅游设施建设”转向“城市品质提升”,如苏州市姑苏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场景焕新,2024年接待游客2950万人次,较改造前增长42%,既提升了旅游吸引力,也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
2. 适老化改造。在场景焕新框架下,聚焦老年群体的生理与心理需求,通过适老场景的细节设计(如无障碍设施、适老活动空间)与服务网络构建(如老年学堂、日间照料),保障老年人的“安全性、可达性、参与性”。其本质是将适老需求融入城市空间的日常场景,让老年人在更新中获得归属感。
3. 适小化改造。以儿童友好为导向,通过场景焕新构建“成长支持型”空间,涵盖游乐、教育、社交等多元场景,实现“趣味性、安全性、教育性”的统一。这种改造并非孤立增设儿童设施,而是将儿童需求嵌入社区、街区等综合场景中,形成全龄友好的空间生态。
(二)协同作用机制
1. 空间复用机制。通过场景焕新实现同一空间的多时段、多功能利用,最大化提升空间效率。例如成都市武侯区簇桥公园,通过分时场景设计,白天作为老年健身区,傍晚转型为亲子乐园,周末升级为文旅市集,使单一空间服务三类群体,利用率提升300%。
2. 设施协同机制。在场景焕新中推动设施功能跨界融合,让同一设施满足多元需求。如西安市碑林区慢行系统改造,通过无障碍设计兼顾老年人通行、儿童安全护栏保障幼儿出行、游览标识服务游客导览,实现“一设施三效益”。
3. 治理联动机制。以场景焕新为纽带,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平台,平衡旅游发展与民生需求。杭州市上城区成立社区治理委员会,吸纳居民、商户、游客代表参与场景设计决策,2024年因空间使用引发的纠纷同比下降65%,体现了共治机制的实效。
二、场景焕新导向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
(一)从工程改造到场景营造的范式转变
传统城市更新以“工程思维”为主,侧重建筑翻新、道路拓宽等物质层面改造,忽视人的体验需求。场景焕新导向则以“生命思维”为核心,将城市视为有机生命体,通过文化、产业、消费、治理四维场景的协同重构,实现从“空间生产”到“情感体验营造”的升级。这种转变强调“人—场—城”的互动关系,让城市空间不仅具备功能属性,更承载情感与文化价值。
(二)核心价值
1. 体验性与情感共鸣。通过场景叙事与文化植入,增强人与空间的情感连接。例如北京市东城区南锣鼓巷改造中,场景焕新聚焦胡同文化传承,还原四合院生活场景、增设民俗体验工坊,2024年居民与游客的文化认同感调研满意度达91%,实现了“记忆唤醒—情感认同—行为参与”的递进。
2. 系统性与协同发展。打破单一领域改造局限,推动多场景联动形成发展生态。上海长宁区愚园路通过场景焕新,将历史建筑活化(文化场景)、引入创意工作室(产业场景)、打造主客共享咖啡馆(消费场景)、建立商户自治联盟(治理场景)相结合,2024年街区营收同比增长28%,形成“一景带全链”的协同效应。
3. 动态性与可持续更新。建立“监测—反馈—迭代”机制,让场景随需求变化持续优化。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步行街依托场景焕新方法论,通过大数据监测客流与消费行为,实时调整商业业态与公共服务布局,2024年商户存活率达89%,较传统模式提升34个百分点,印证了动态更新的价值。
三、适旅化改造的内在逻辑与目标体系
(一)内在逻辑
场景焕新导向下的适旅化改造,本质是通过旅游场景的“压力测试”推动城市功能系统性升级。旅游对交通便捷性、服务精细化、文化独特性的高要求,会倒逼城市完善智慧导览、应急设施、慢行系统等基础功能,而这些升级成果将同步惠及居民(如老年人的无障碍出行、儿童的安全活动空间),最终实现“旅游赋能民生”的“主客共享”目标。
(二)指标体系
1. 到访率。通过特色场景IP打造提升吸引力。苏州市姑苏区以“江南文化”为核心进行场景焕新,开发非遗工坊、园林夜游等特色场景,2024年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日均客流达8.1万人次,较改造前增长170%,证明了IP场景的引流作用。
2. 停留率。依托场景丰富度延长体验时长。成都市锦江区太古里通过场景焕新引入艺术展、夜间剧场等多元内容,游客平均停留时长从2.1小时增至4.3小时,2024年带动消费额增长67%,体现了场景多样性对停留率的提升作用。
3. 复游率。通过情感场景塑造强化记忆点。厦门鼓浪屿景区聚焦建筑文化场景焕新,推出“老别墅故事讲解”“琴岛音乐体验”等深度场景,2025年五一假期复游率达62%,较2020年提升38个百分点,印证了情感场景对复游的驱动作用。
四、场景焕新导向下适旅化改造的实施方法
(一)通过场景诊断,精准识别需求与潜力
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与文旅大数据,对空间进行“场景体检”,重点分析人口结构(如老年、儿童占比)、文化基因(如非遗资源)、消费行为(如游客聚集区)、设施短板(如适老适小设施缺口)等,形成“场景需求清单”。例如西安碑林历史文化街区通过诊断发现,游客停留时间短的核心原因是“文化展示场景与消费场景脱节”,同步存在老年活动空间不足问题,为后续改造明确方向。
(二)通过场景织补,构建多元联动网络
1. 文化场景链。串联文保资源形成主题场景集群。苏州平江路通过场景焕新,将12处老字号、碑刻资源整合为“江南生活场景走廊”,设置“一步一景一故事”导览系统,2024年文化体验参与率达78%,让文化场景可感知、可参与。
2. 产业场景单元。植入轻量业态激活存量空间。重庆鹅岭二厂文创园通过场景焕新,将老厂房改造为“文创工坊+社区便民服务点”,既保留工业遗产特色吸引游客,又为周边居民提供便民服务,2024年带动周边就业1200人,实现“旅游+社区”双赢。
3. 交通场景网。打造全龄友好的慢行系统。厦门沙坡尾通过场景焕新建设空中连廊,连接改造区与滨海步道,设置无障碍坡道、儿童安全护栏、观景休憩点,2024年老年与儿童使用者占比达43%,让交通场景兼具功能性与包容性。
(三)通过场景创新,实现空间价值叠加
1. 时间叠合。同一空间分时承载多元场景。例如南京老门东社区中心,通过场景焕新实现“早间老年学堂—午后儿童绘本馆—夜间非遗体验馆”的时序转换,2024年空间使用时长延长至12小时,满足三类群体需求。
2. 功能融合。单一空间嵌入复合场景功能。成都华西坝将闲置校舍改造为“医学研学基地(适旅)+社区图书馆(适老)+亲子实验室(适小)”,通过功能分区与动线设计,实现游客、老人、儿童的场景互不干扰,使用率提升200%。
3. 虚实结合。技术赋能场景体验升级。南京老门东运用AR技术重现明清街市场景,游客扫码即可看到虚拟商贩、传统民俗表演,2024年游客互动率达82%,儿童历史认知测试得分提升35%,让历史场景“活”起来。
(四)通过场景共治,构建多元参与机制
1. 主理人运营制。由专业团队负责场景日常运营,平衡旅游品质与居民需求。成都玉林路酒吧街区通过场景焕新引入“主理人联盟”,统筹夜间经济场景管理,既保障游客体验,又控制噪音扰民,2024年居民投诉量下降70%。
2. 社群议事制。建立线上线下平台吸纳公众意见。例如杭州上城区通过“场景议事厅”小程序,让居民、游客投票决定儿童游乐设施更新方案,2024年参与率达69%,确保场景改造贴合实际需求。
3. 收益反哺制。将场景运营收益用于民生场景升级。成都华西坝从文旅收入中提取15%专项用于适老适小设施更新,2024年投入120万元改造老年活动室与儿童游戏区,形成“旅游造血—民生受益”的良性循环。
(五)通过场景迭代,建立长效优化机制
1. 动态监测。设置“场景活力仪表盘”,实时追踪客流密度、设施使用率、群体满意度等指标。广州北京路步行街通过监测发现亲子家庭对“休憩座椅”需求突出,30天内完成增设,提升场景适配性。
2. 定期评估。每2年开展一次场景效能评估,淘汰低效场景。西安碑林区2024年评估后,将3处使用率不足30%的“静态展示场景”改造为“非遗互动工坊”,游客参与度提升至85%。
3. 行为引导。通过激励机制促进场景协同。成都华西坝试点“碳积分”制度,游客选择步行或骑行可兑换儿童乐园门票,2024年参与游客达12万人次,既契合适老化慢行需求,又提升儿童场景使用率。
五、成都华西坝“老院区”场景焕新案例分析
(一)项目概况
2022年,成都华西坝片区(原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纳入首批城市更新试点,由成都市武侯区政府、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合组建“华西坝城市更新有限公司”实施改造,总投资116亿元。项目以“场景焕新”为核心,聚焦“医学文化传承+全龄友好服务”,打造“华西健康谷、公园人文芯”。
(二)实施路径
1. 场景诊断。依托“智慧华西坝”数字孪生平台,排查出11栋历史建筑安全隐患,发现“老年就医动线过长”“儿童活动空间缺失”等核心问题,通过居民问卷明确需求优先级:老年人便捷就医>儿童安全活动>游客文化体验。
2. 场景织补。串联钟楼、懋德堂等6处文保建筑形成“医学历史步道”(文化线),构建“院—巷—街—城”四级慢行系统(交通线),布局“15分钟服务圈”整合游客中心、老年日间照料站、儿童托管点(服务线),实现场景联动。
3. 场景创新。将原口腔解剖楼改造为医学博物馆,通过时间叠合实现“白天游客参观—周三老年健康课—周末儿童体验营”;新增4100㎡社区空间采用功能融合设计,2000㎡为“医疗+文旅”商业、1200㎡为老年活动中心、900㎡为儿童游戏室,提升空间复合利用率。
4. 场景共治。成立“华西坝社区规划师工作站”,吸纳23名居民、医护、教师参与场景设计;从文旅收入中提取15%反哺适老适小设施,2023年投入80万元更新相关设施。
5. 场景迭代。通过数字平台实时监测客流与设施状态,计划2025年优化夜间市集时间,试点“绿色积分”兑换社区服务,推动场景持续升级。
(三)阶段成效
2024年数据显示,项目一期示范街区实现“三提升”:适旅化方面,日均客流从0.8万增至3.5万人次,成为“成都citywalk”热门地;适老化方面,老年活动中心日均接待150人次,就医无障碍坡道使用率达82%;适小化方面,儿童活动半径缩至300米,口袋公园使用率达90%,印证了场景焕新的综合效益。
综上所述,坚持场景焕新导向推动城市更新适旅化改造,其核心是通过“诊断—织补—创新—共治—迭代”的全流程方法,将旅游发展与民生需求融入场景重构,实现三重协同:空间上,让单一空间承载多元场景功能;群体上,使适旅化成果惠及老年人、儿童等全龄群体;时间上,通过动态迭代保持场景活力。成都华西坝等案例表明,这种模式既能提升旅游吸引力(如到访率增长337%),又能改善民生福祉(如适老设施满意度89%)。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场景焕新的实践路径,让城市更新更具温度、活力与包容性,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愿景。
(本文作者陈献春系亚洲青年领袖论坛首席专家,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来源:星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