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丨陈献春:让“小而美”点亮美好生活

湘江瞭望 | 2025-08-03 22:46:19
星辰在线 | 作者:陈献春编辑:潘婧值班主任:邓婷三审:林之乐

  当新科技激荡传统文脉、新制造重塑消费场景、新消费呼唤文化温度,文旅产业正站在破局与新生的十字路口。运用东方生活美学破解“大而全”文旅开发深层矛盾,对推动产业实现“三大转变”——从重资产投入向轻资产运营、从同质化竞争向特色化发展、从传统观光向沉浸体验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东方生活美学的“天人合一”“守正出新”理念,恰是转型破局的钥匙。“小而美”场景焕新秉持人文为魂、科技为翼、小微为体、可持续为要,让文旅开发于细微处显精神。本文以“小而美”为切入点,探讨如何以东方生活美学重塑文旅价值、点亮美好生活。

  一、“大而全”模式的困境与文旅产业转型机遇

  当前“大而全”开发模式弊端凸显,需在时代机遇中破局。东方生活美学的“尺度、韵味、共生”理念,为审视困局、把握机遇提供镜鉴。

  (一)“大而全”模式的五大结构性弊端

  “大而全”模式以规模扩张为导向,在资源配置、文化表达、生态保护等方面存在系统性缺陷,难以适应新消费时代对品质与个性的需求。

  1.资产负债率高企导致运营韧性不足。重投资、长周期模式使企业抗风险能力弱,违背东方“少即是多”智慧,如水墨画填满笔墨失却留白意趣。

  2.产品同质化严重削弱市场竞争力。盲目复制“大项目”,导致辨识度低、陷入低价竞争,违背文震亨《长物志》“随方制象”理念。

  3.文化内涵失真背离产业本质。过度追求商业利益使产品沦为“文化符号堆砌”,失却情感连接,违背“形神兼备”美学追求。

  4.生态破坏影响可持续发展。大规模开发忽视生态承载力,与《园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智慧相悖,江苏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的“微介入”设计是有力修正。

  5.技术应用炫技化脱离实际需求。重硬件轻适配,技术与体验割裂,违背“器以载道”理念,如古琴奏不出雅乐,设备沦为冰冷摆设。

  (二)三大转型机遇为破局提供支撑

  当前场景革命、政策导向与消费升级形成的叠加效应,为文旅产业突破“大而全”困局创造了有利条件,东方生活美学的当代实践迎来最佳契机。

  1.场景革命重塑产业逻辑。从PC互联网到万物赋能的四次场景革命,持续重构文旅产业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与价值创造模式,数字经济、体验经济、休闲经济、全域旅游和品牌消费等“五重叠加”催生多元业态创新,推动文旅产业从资源依赖型向场景创新型转型,如书法演化般在传承中创新。

  2.政策体系构建制度支撑。2024年全国旅游发展大会明确旅游业新定位,中央系列政策释放促消费信号,为东方生活美学实践铺就沃土,如浙江杭州东梓关回迁房对传统村落理念的转译。

  3.消费升级拓展市场空间。文旅消费向“品质体验”跃升,与郭熙《林泉高致》“山水可游可居”理想契合,为“意境营造”理念提供广阔市场。

  二、“小而美”场景焕新的核心内涵与比较优势

  “小而美”场景焕新并非简单的规模缩减,而是以东方生活美学为根基,通过空间、文化、体验的系统性创新,实现文旅价值的重构与跃升,展现出对传统模式的显著优势。

  (一)四大核心特征

  “小而美”场景以精微尺度承载深厚内涵,其核心特征体现了东方生活美学对空间、文化、社群的独特理解,为新消费场景构建提供了范本。

  1.空间精微性。聚焦小微空间精细化开发,如湖南郴州苏仙区瓦窑坪古村将120㎡古粮仓改为“橘井药坊”,似江苏苏州网师园“方寸见天地”。

  2.文化在地性。深挖地域文化基因,如云南大理床单厂艺术区以白族扎染为核心,文化辨识度91%,践行“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

  3.体验交互性。通过沉浸式设计激活共鸣,如云南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互动体验率82%,延续东方“雅集”参与传统。

  4.社区共生性。融合场景开发与社区生活,如江苏苏州平江路“前店后宅”模式,商户与居民满意度双达90%,践行“邻里和睦”哲思。

  (二)三大比较优势

  相较于“大而全”模式,“小而美”场景在资源利用、市场响应、综合效益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更适应新消费时代的发展要求。

  1.资源配置效率更高。如四川成都明月村“篆刻工坊”78%游客专程到访,效率超传统景区3倍,契合“少即是多”法则。

  2.市场响应速度更快。如浙江湖州莫干山民宿集群每月优化30%服务,2024年收入达传统景区2.8倍,体现“顺势而为”智慧。

  3.综合效益更优。实现文化、生态、经济协同,如云南大理床单厂、江苏苏州平江路,印证“多元共生”系统智慧。

  三、“小而美”场景焕新的实践创新路径

  “小而美”场景焕新通过空间、文化、体验三个维度的创新设计,将东方生活美学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方案,为新科技、新制造、新消费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具体路径。

  (一)以空间创新盘活存量创造增量

  空间创新是“小而美”场景焕新的基础,通过对物理空间的精细化利用与数字空间的拓展延伸,实现有限空间的价值最大化,体现东方生活美学“精而不繁”的空间哲学。

  1.功能复合设计。如浙江杭州天目里800㎡空间融合阅读、展览、社交功能,产值达传统商业3倍,借鉴“月到风来亭”巧思。

  2.存量活化利用。如北京798改造废弃厂房,成本为新建1/5,回收期缩至2-3年,延续“惜物”传统。

  3.数字空间延展。如北京故宫“数字文物库”上线5.8万件藏品,访问量超3000万次,实现“虚实相生”意境。

  (二)以文化创新实现传统元素现代表达

  文化创新是“小而美”场景的灵魂,通过对地域文化基因的解码与转译,让传统文化以当代消费者可感知、可参与的方式呈现,彰显东方生活美学“守正出新”的文化观。

  1.文化基因解码。如福建漳州土楼AR还原迁徙史,停留时间延至3小时,二次消费升40%,让游客从“见形”到“悟魂”。

  2.情感符号转化。如安徽黄山宏村激光投影再现徽派技艺,认知度升35%,似“托物言志”的具象表达。

  3.叙事方式革新。如陕西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以剧本杀演绎唐宫生活,传播效率翻倍,体现“守正出新”。

  (三)以体验创新构建深度参与场景

  体验创新是“小而美”场景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多感官设计、参与式共创与时序化编排,让游客深度沉浸于场景之中,践行东方生活美学“情景交融”的体验观。

  1.多感官沉浸设计。如江西上饶婺源篁岭数字化晒秋,日均拍照20万次,覆盖超500万人,让游客体悟“意境之妙”。

  2.参与式价值共创。如云南大理石空国石博物馆允许设计个性化印章,复购率63%,延续文人雅集传统。

  3.时序化体验编排。如江苏无锡拈花湾按节气设计禅修活动,入住率82%,高于行业均值27%,体现“天人合一”。

  四、“小而美”场景的发展趋势与实施保障

  把握“小而美”场景的发展趋势,构建完善的实施保障体系,才能确保其以东方生活美学为根基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新科技、新制造、新消费的协同发展提供稳定支撑。

  (一)三大发展趋势

  “小而美”场景正朝着定制化、集群化、社区化的方向演进,其发展趋势与东方生活美学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也顺应了新消费时代的需求变化。

  1.场景服务定制化。如浙江杭州西湖断桥推送专属路线,似中医辨证般精准服务,体现“因材施教”。

  2.空间布局集群化。如湖南郴州串联节点打造“半小时文化圈”,预计今年客流增50%,似“大珠小珠落玉盘”。

  3.生态共生社区化。如江苏苏州平江路计划拓展“非遗工坊+就业”模式,延续“天下大同”理想。

  (二)四大实施保障

  建立健全文化平衡、技术适配、利益协调与评价指标体系,为“小而美”场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确保东方生活美学理念的有效落地。

  1.文化平衡机制。如甘肃敦煌数字洞窟遵循“30%原真性、50%创新、20%留白”,实现传统与创新共生。

  2.技术适配标准。如江苏南京博物院AR复原石刻,科技元素占比不超40%,坚守“器以载道”。

  3.利益协调制度。如云南丽江通过区块链自动分账,纠纷率降68%,践行“和而不同”。

  4.评价指标体系。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将发布“小而美”标准,引导行业平衡美学与效益。

  五、结语

  在云南大理床单厂艺术区,白族画家在老厂房创作扎染作品,青蓝间晕染苍山洱海意境;在江苏苏州平江路,原住民与游客共赏评弹,老巷弄里流淌着生活本真;在湖南郴州瓦窑坪古村,游客在“橘井药坊”体验中医药文化,方寸之间感受千年传承——这些“小而美”的瞬间,正是东方生活美学中“烟火气”与“文化味”的交融。

  “小而美”场景焕新实践证明:真正的文旅价值不在宏大建筑,而在细微处的文化温度与美好,正如东方美学“于细微处见真章”。

  文化旅游是一种美好生活方式。让我们培育更多“小而美”种子,以东方生活美学为魂,点亮美好生活,推动新科技、新制造、新消费绽放创新之花!

  (文章作者陈献春系亚洲青年领袖论坛首席专家,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本文根据作者2025年8月3日在2025太阳岛企业家年会“东方生活美学与创新风尚”智库论坛暨“2025新科技·新制造·新消费”优秀创新案例分享会上的演讲整理。)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