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 王晶汝:深入推进高职院校“三融”改革 为教育强省建设蓄势赋能

近年来,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党和国家不断加快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任务,陆续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系列文件,旨在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框架与行动蓝图。党的二十大更是对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作出“三位一体”统筹谋划,一体推进,要求“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其中,对职业教育“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要求,统称为“三融”。2022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2024年3月10日,《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正式印发,提出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服务高质量发展,教育强省建设进入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新阶段。
新时代背景下,“三融”改革从新高度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与新任务,全面把握“三融”的时代要义,尊重历史逻辑,高职院校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政策演变作为改革依据和基础成为重要研究内容。当前,高职院校如何重新定位自身在“三融”改革中的角色,如何抓住机遇获得优势,如何以“三融”改革为抓手贯彻落实教育强省这一重大战略部署,这是职业教育朝着真正的“大职教观”转变的过程中需要深思的问题。
“三融”改革是推动教育强省建设的重要引擎、战略支撑和创新实践,能够有效打通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是区域发展的服务者、职普融通的践行者、产教融合的引领者、科教融汇的探索者、终身教育的供给者,其通过“三融”改革要实现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要为形成具有湖湘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中部地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湖南方案。
高职院校要抓住“三融”改革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需从战略定位到实施路径进行系统性创新。职普融通能有效消除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壁垒,贯通“职—高—继”,构建人才终身成长体系。当前,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的“双轨体系”,但职业院校在资源投入、社会认可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因此,需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关键要素改革,打造开放共享、灵活衔接的职普融通新生态,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路径。
产教融合聚焦破解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联合政府、行业、企业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搭建“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平台。通过前瞻布局新兴专业、共建产业学院,形成“教育引领技术革新—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产业反哺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同时,高职院校可以从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创新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科教融汇强调以科技创新赋能教育发展。通过知识创新、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构建教育科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高职院校应强化科研服务能力,聚焦企业生产中的技术瓶颈,组织跨学科团队开展联合攻关,推动技术迭代和方法创新。此外,要促进科研与地方战略需求精准对接,优化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提供支持,充分激发创新活力,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三融”是开辟职业教育新赛道、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引领的重要思想举措。高职院校“三融”改革的协同推进,对职业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更新更高要求。“三融”改革有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教育强省建设提供系统支撑,最终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这一改革不仅关乎职业教育的内涵提升,更是从教育大省阔步迈向教育强省,锚定“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战略目标,谋划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者:王晶汝,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星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