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 指尖安全教育:形式主义难筑生命防线

湘江瞭望 | 2025-07-21 18:29:04
星辰在线 | 作者:刘新民编辑:王闻扬值班主任:黄斯达值班编委:林展翅

  “请各位家长务必认真阅读,并接龙回复!”老师在家长群中再次转发了安全教育提醒。消息发出后不久,手机提示音便接连响起,满屏整齐的“收到”迅速涌现。然而,当老师随后询问孩子们具体的安全知识时,回应却往往模糊不清。这种指尖上的“安全教育”,能否真正在现实中构筑起守护生命的坚固屏障?更值得警惕的是,在看似畅通的信息流背后,隐藏着被遗忘的角落和必然断裂的传递链条。

  这种便捷的“指尖覆盖”,有时反而制造了无形的壁垒。安全知识被简化为冰冷的群消息或公众号推送,在指尖滑动间转瞬即逝,家长和孩子都难以真正沉浸其中学习。那简洁的“收到”二字,更像是一个抵达确认的符号,却无法保证知识的理解与内化。首先被这种形式排除在外的,便是那些身处家长群之外的孩子——例如父母远行的留守儿童,或因家庭条件限制难以接入数字网络的学生。虽然这类学生群体规模不大,但安全风险却相对更高。学校精心推送的文章、班主任群内发布的警示,对他们而言如同来自平行时空的消息,永远无法触及。

  即使部分学校采用印发纸质《告家长书》的方式,要求学生带回并由家长签字确认,效果也常流于形式。回执单上家长潦草的签名,或是家长不在时孩子为应付而代签的名字,都清晰表明:这种对象错位的安全教育(目标应是孩子,执行却依赖家长签字),已然沦为敷衍了事或规避责任的形式主义。其效果与孩子们真实的安全需求之间,隔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更为关键的是,即使信息成功抵达家长的屏幕,其后续命运也充满不确定性。冗长的“安全教育”信息极易被淹没在日常琐事的信息洪流中,或被习惯性地忽略。即使有家长点开匆匆一瞥,也少有人会郑重其事地将内容完整、准确地转述给孩子。退一步说,即便个别家长有心传达,经过二手甚至三手转述的知识,如同在漫长通道中失真的回声,其准确性必然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因理解偏差而传递错误信息。层层衰减之下,安全教育的实际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当安全教育简化为群内的“签到”任务,真实的安全技能演练便不可避免地悄然退场。当火灾演习沦为拍照打卡的道具,当急救知识仅限于屏幕上的模拟演示,孩子们如何在真正的危急关头做出正确反应?古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靠指尖传递的“知”,若无亲身实践的“行”来支撑,无异于空中楼阁。一旦险情突发,这未经实践检验的知识便如无根之萍,难以成为有效的自救之舟。

  真正的安全教育,应如春风化雨,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实践,从“指尖”真正沉潜到“脚下”,并确保覆盖每一个需要守护的角落。学校应精心设计活动,让孩子在模拟情境中演练逃生、学习急救;对于数字渠道难以覆盖的学生,必须探索替代路径——如电话家访、专人送达纸质通知、寻求社区协助等,确保安全信息无遗漏、必送达。家长可利用生活场景进行渗透:过马路时讲解交通规则,烹饪时强调用火用电安全。这些日常的参与,如同在孩子心中播下安全意识的种子,远比屏幕上转瞬即逝的提醒更深刻持久。老师不必执着于群内“刷屏”,可录制生动直观的实操视频,或直接组织家庭安全任务挑战,让安全知识在亲身体验中生根发芽,避免信息在冗长转述中失真。

  若安全教育仅停留在家长群的信息交换层面,终究不过是一场虚弱的仪式;那满屏的“收到”,也只在虚空中泛起微澜。安全知识必须从指尖冰冷的字符里解放出来,真正走进日常生活的实践。唯有家校携手,确保信息精准、完整地抵达每一个孩子,将规则意识与防护技能融入他们日常的脚步、每一次用心的练习,方寸屏幕传递的符号,方能蜕变为守护生命最坚实的铠甲。真正的“收到”,并非指尖的轻触或群内的冰冷符号,而是孩子们在风浪中稳健迈出的脚步:是远离危险的警觉意识,更是身处险境时能够自救的切实技能。

  (作者简介:刘新民,现任湖南师大附中植基中学校长,湖南师大附中语文高级教师、生涯规划师,湖南师大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基础教育省级兼职教研员,湖南省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在德育工作、生涯规划、课程研发、教学管理、教研课改等方面有较为系统的思考和研究。)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