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 黄熊飞:长沙生产性服务业的跃升之路

湘江瞭望 | 2025-07-09 16:16:12
星辰在线 | 作者:黄熊飞编辑:王闻扬值班主任:黄斯达值班编委:林之乐

  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关键性的环节,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制造业的上游、中游、下游整个产业链的全过程。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智力密集、人力人才密集的产业。生产性服务业——这一被形象喻为“2.5产业”的经济形态,已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枢纽。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有十个大类,分别是技术开发和创新、物流配套服务、金融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绿色低碳服务、数字化服务、销售和售后服务、品牌广告和知识产权服务、会计和法律等专业咨询服务、人才培养和管理服务等。在长沙,其行业增加值已跨越千亿规模,以年均16%的速度迅猛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达20%,成为经济版图中不容忽视的“新蓝海”。面对国家战略部署与全球产业链重构浪潮,长沙发布《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剑指“中部领先的生产性服务业示范引领标杆”。长沙的破局之道,在于以平台为基、融合为径、聚势为要、机制为盾,构筑生产性服务业跃升的生态系统。

  一、强化平台支撑:铸就产业升级新引擎

  公共服务平台是生产性服务业降本增效的核心载体。长沙深谙此道,在生物医药领域投入2.3亿元建设浏阳经开区公共服务平台,建成6大研发子平台和4万平方米实验室集群。这一平台不仅拥有湖南唯一通过国家药监局GLP认证的实验室,更以低于上海等地20%-30%的成本,为50余家企业提供新药研发服务,彻底扭转了企业“打飞的赴沪检测”的困局。此类平台将分散的研发需求汇聚为规模化服务供给,解决了中小企业“单打独斗”时面临的设备昂贵、技术门槛高的痛点。

  产业园区则是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基石。长沙创新探索“工业地产+服务生态”模式,金荣集团打造的麓谷国际工业园等园区,从单纯提供厂房升级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商”。通过设立3000万元种子基金、配备专业服务团队,企业从工商注册到融资担保的一站式需求得以满足。而长沙高新区引进新加坡丰树麓谷产业园项目,更以12亿元投资构建电子商务、现代医药、汽车零部件分销中心,直接对接国际制造企业的区域运营。这些园区正从“空间提供商”蜕变为“价值创造者”,为生产性服务业厚植发展沃土。

  数智平台代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未来形态。长沙着力推进“数智赋能的信息服务”,打造长沙软件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和长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这些高能级平台不仅支撑软件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场景落地,更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向12%的目标跃进,为传统产业注入“数字基因”。

  二、深化两业融合:激发协同共生新动能

  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核心逻辑。长沙以“嵌入式融合”推动制造业全流程升级:在长沙县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区和长沙高新区省级试点区,通过数字化转型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各环节。计划打造“十大优秀平台”发展“平台+消费”,整合创意设计、品牌发布、采购交易功能,形成从工厂到消费者的直通链条。此种融合模糊了产业边界,却强化了价值创造——如物流领域通过湖南物流总部铁路专用线,每吨货物节省成本20-40元并压缩1-2天时间,直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科技创新服务成为融合的关键纽带。长沙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四大实验室”,升级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推进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这些设施不仅服务于高端研发,更为本地制造企业提供技术外溢通道。计划到2025年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6%以上、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45%以上,将实验室的“创新势能”转化为产业的“发展动能”。

  三、优化空间布局:构建集聚发展新格局

  生产性服务业高度依赖集聚效应释放价值。长沙规划建设“20个左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8个以上省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形成多层级载体体系:岳麓山大学科技城聚焦科研创新、湖南金融中心汇聚资本力量、隆平生物种业产业园深耕专业领域。这种差异化布局避免同质竞争,使每个集聚区成为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

  楼宇经济是空间集约利用的典范。长沙实施“楼宇提质工程”,计划打造30栋“星级楼宇”,新增10栋“亿元楼宇”。通过推行楼宇等级评价制度、提高对央企总部的吸纳能力,普通写字楼升级为“垂直产业园”。湖南金融中心内的湘江基金小镇、麓谷基金广场正是典范——私募基金聚集于此,形成资本辐射极,彻底告别了企业赴北上深路演的奔波历史。

  四、创新体制机制:构筑要素保障新生态

  长沙模式的精髓在于制度创新。其独创的“政府扶持枢纽平台—平台聚合服务中介—中介服务企业—企业受益发展”机制,突破传统“政府直补企业”的粗放模式。长沙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作为关键枢纽,整合培训、咨询等需求后统一采购服务,企业免费受益而政府按效果向平台付费。这一模式被学者誉为“符合国际规则的创新拐杖”,极大提升政策精准性和资源利用效率。

  要素保障体系为产业注入活水。在财税领域,长沙设立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基金,统筹专项资金支持集聚区建设;创新“信易贷”机制,通过风险补偿池为企业提供优惠贷款。用地政策突破同样关键:允许工业用地建设不分割产权的总部经济项目,解决生产性服务业“无处落脚”的困境。人才方面则将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纳入“人才政策45条”覆盖范围,对人才发放“人才绿卡”解决子女教育、安居等后顾之忧。

  长沙生产性服务业的崛起,印证了一个真理:产业边界的消融即是新价值的创生之源。从浏阳经开区的GLP实验室到湖南金融中心的基金小镇,从“长沙模式”的服务机制到两业融合的燎原之势,这座城市正将“2.5产业”的潜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能。目前,长沙生活性服务业占比仍然较大。技术开发和创新、金融服务、数字化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当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迈向65%的目标时,其意义远超数字本身——它标志着长沙正从“制造孤岛”跃向“服务赋能”的产业新生态,为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筑牢根基。

  (作者单位:长沙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