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 王晶汝: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现状与突破

湘江瞭望 | 2025-07-02 22:22:02
星辰在线 | 编辑:丁辰欢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将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产教融合发展下的新形态,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经之路。其既能实现产、教双向赋能,又能满足政行企校多方利益需求,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有望从市域层面真正打通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紧接着,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着力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内涵建设,统筹规范现有市域产教联合体,有序培育建设新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把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成为产教融合新形态、区域发展新机制,并配套出台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标准(试行)》。

  从已出台文件来看,市域产教联合体本质上是多维主体共建的区域性产教融合组织。既将高校全面嵌入市域产业,助力市域产业发展,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又将产业发展与高等教育深度捆绑,从需求角度对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提出要求,赋能高等教育,促进高校融入区域经济发展、适应地区产业布局。

  从本质上来看,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多维主体共建共享的区域性产教融合组织。归根结底,市域产教联合体与产教融合具有高度一致性,是全面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是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市域产教联合体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具有先进性的三大产业为核心主导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辅,政、行、企、校等多方参与,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多种要素,兼备人才培养与产业服务功能。

  当前,全国多地加速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自2023年9月,教育部确定首批28家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名单,截至目前,教育部已先后遴选两批共34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从已获批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情况来看,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组织结构共有四种,分别为“园区+普本+高专+企业”“园区+高专+企业”“园区+高专+高专+企业”“园区+职本+企业”。其中大多数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园区+高专+企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显著提升了产教融合参与主体。现有市域产教联合体既纳入了中职、高职(含职教本科)学校,有的还将本科学校一并纳入,从产教联合体这一突破口,切实实现了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衔接全周期培养。

  市域产教联合体这一新模式的提出,既助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又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产教融合新体系。在多元关联网络中促进多维关系和谐共生,通过产教深度联合助力产业经济高质量完满发展,打通产教联合边界推进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以期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容互促、达成“双赢”目标。但是,受限于种种现实因素,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缺乏政策支持和实体组织、存在权力和利益分配不均、资金和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难点,亟待进一步探讨。

  随着技术更迭速度的加快,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加速产教融合亟须突破现有困境,构建产教融合新模式。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充实政策引导。建立政策引导机制是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前提条件。构建生态系统、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运行机制等内生发展路径来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端,以此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高质量发展,最终形成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二是优化整体思维,更新治理理念。相较于以往的产教融合组织形态,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重点在于职业教育外部,即更加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区域属性与多元协同。三是,健全利益分配,平衡共享机制。明确各方利益诉求、寻求各方利益共同点、降低产教联合体门槛、成本,建立税收、土地等多方利益补偿机制,化解利益摩擦。

  面对实践探索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建立市域产教联合体离不开“精准培育”与“统筹规范”。打造政行企校形成坚实联合体,是促进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作者 王晶汝)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