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评论 | 湖南日报:如何看待名校分校区“遍地开花”

原标题:如何看待名校分校区“遍地开花”
8月31日起,长沙各中小学陆续开学,长沙市一中科学城校区、湖南师大附中大泽湖校区、雅礼中学光达校区等多所学校新校区正式启用。随着更多学位被释放,家长们的“择校焦虑”有望进一步缓解。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新校区不仅在数量上扩充了教育资源,更在质量与理念上有所突破。例如,长沙市一中科学城校区将与湘江实验室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参与前沿科技项目的实践机会;雅礼中学光达校区配备了5G智慧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如果说传统课堂侧重于知识记忆与应试训练,是“知识的殿堂”,那么这些新校区所营造的教育环境,更像是一扇通向美好未来的“大门”。推开这扇门,学生将迎来跨学科的思维碰撞,以及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的良好氛围。
采用“一校两址”“名校托管”等模式,已成为近年来长沙中小学办学创新的显著特点。具体而言,主要依托“四大名校”(长郡、雅礼、师大附中和市一中),通过共享管理团队、骨干教师等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至新兴片区和外围区域。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不再集中往城区跑,老师也能在流动中拓展教学视野、提升专业水平。与此同时,这类探索也伴随着一些隐忧:资源下沉虽有力推动了教育均衡,但部分分校高度依赖本部资源,自主发展意识不足,“造血”能力偏弱。
鉴于此,在分校“遍地开花”之际,中小学建设更要着眼长远布局,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路子。短期来看,应着力强化分校的自主发展能力。引导其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品牌、建立科学的评估与激励机制,是务实而有效的办法。长远来看,更具挑战的“硬仗”还在后面:到2030年,长沙城区初中毕业生规模将达12万人,但随着出生人口下降,后续生源总量收缩与校际竞争加剧已成必然。届时,有限的生源不再需要这么多学校,那么各校必须从现在起精准把握人口变化趋势,提前进行教育资源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
当前,湖南正从教育大省阔步迈向教育强省。省会长沙教育体量大,是教育强省建设的“排头兵”,具有“风向标”作用。把资源用在“刀刃”上,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长沙就能为其他市州做好榜样,持续发挥示范、带动、辐射作用,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
【来源:湖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