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评论 | 湖南日报:治理问题充电宝,不能仅由消费者买单

原标题:治理问题充电宝,不能仅由消费者买单
6月28日起,民航局全面执行充电宝新规:凡无3C标识、标识不清晰或被召回的型号、批次,一律禁止携带乘坐境内航班。新规实施半月来,大量不合规充电宝被机场拦截,不少旅客措手不及。
在当今这个高度依赖电子设备的时代,充电宝成为人们出行的必备品。据报道,新规执行首周,广州白云机场单日截留充电宝高达数千个。尤其是当前正值暑运高峰,不少旅客在安检口才首次知晓新规,只得忍痛丢弃随身充电设备。
旅客被一个小小的充电宝“绊倒”,乍看是政策发布与公众认知之间存在的时差,其实关联到充电宝的生产、流通、监管以及场景处置等一系列环节。
充电宝相关安全问题被提出已有时日。2023年8月1日,充电宝被纳入3C认证管理。2024年8月1日,未认证产品禁止销售。然而,两年多时间过去,市场上仍充斥着大量无3C标识的充电宝。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在电池芯、电路保护等关键环节偷工减料,甚至伪造3C认证贴纸在电商平台公然售卖。部分商家利用“包装盒有认证、本体无标识”的灰色地带规避检查,暴露出认证监管的盲区。当然,部分消费者追求低价、忽视认证标识,也为劣质产品提供了生存空间。电商平台作为交易枢纽,放任未认证产品上架、虚假宣传泛滥,同样难辞其咎。
由此看来,一项政策要得到顺利执行,必须有全流程的考量,要尽可能避免环节的断裂。此次新规发布后,生产端虽加速加贴3C标识,但市场流通环节仍有大量库存无证充电宝亟待消化。与此同时,正规回收企业对小批量充电宝处置缺乏动力,而非法作坊却通过低价收购、翻新牟利,形成一条污染环境、危害安全的黑色产业链。监管部门若仅守住安检门,却放任前端生产、流通与后端回收无序,则安全防线终将难筑牢。
充电宝新规半月实践,恰似一面棱镜,映照出公共政策实施在效率与温度、力度与精度间的平衡之道。当市场监管部门协同工信、环保构建起“源头管控—流通追溯—阳光回收”的闭环,当政策推行时以民生视角预留缓冲带——那道守护安全的3C标识,才能真正成为旅客手中安心的“通行证”,而非旅程中意外的“绊脚石”。
【来源:湖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