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评论 | 经济日报:平台企业送外卖是“大材小用”吗?

原标题:平台企业送外卖是“大材小用”吗?
平台送外卖与高铁技术突破、航天强国建设等硬科技成就一道,代表了中国创新的两面:既要突破“卡脖子”技术,也要便利人们的就业与生活,二者我们都需要。
刚刚过去的周末,美团、淘宝、京东等平台再度重金押注“超级星期六”,将外卖“战场”热度推向新高。消费者各种免单券、大额优惠券抢得很开心,企业也为单日订单量实现新突破发出了喜报。
不过,也有网友发问——我国的平台企业为啥总想送外卖?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
问题反映了人们对我国互联网巨头创新方向的关切与期待。但要真正理解平台企业的选择,必须读懂外卖大战背后的运行逻辑。
外卖送奶茶也好,即时零售卖白菜也罢,本质都是高频刚需的流量入口。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32.34%的消费者每周点5次至10次外卖,23.25%的消费者每周点3次至4次,14.51%的消费者每周点1次至2次,远超电商购物频率。当互联网红利见顶,掌控这样的流量入口,就等于掌握了数字时代竞争的战略高地。
外国消费者不喜欢30分钟送上门的外卖吗?还真不是。那些被“240小时免签”吸引来华的外国游客,几乎个个被中国随时点餐、快速配送,或者外卖机器人、无人机送餐震惊过,觉得这是最奇妙的体验之一。然而,这种模式他们想学还学不了。快速、便捷、价格实惠的外卖体验,是科技创新与大规模应用带给国人的特殊馈赠。
这份馈赠,得益于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2024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超过9.4亿人,高密度的工作、居住模式不仅方便配送,更聚集了日均过亿的外卖需求。城镇化进程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为平台提供了充足骑手,也为骑手创造了海量订单。
在这种人口分布与就业形态的叠加效应下,外卖服务展现出独属于中国的比较优势:既能满足高密度城市生活对即时服务的需求,又能为灵活就业群体创造收入。
另外,城镇化推动商业资源向城市集中,餐饮生态高度密集,为外卖提供了丰富的供给端支持。正是这一特点,让我国平台企业能以更低成本构建全球最密集的配送网络。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客观地看待这场外卖大战。
网友们倒不是觉得外卖不好,他们发问“英伟达在芯片领域一枝独秀,我们的互联网大厂为何不造芯片”,其实是在追问这些公司是否缺乏创新。只是这种追问忽略了一个关键差异:英伟达是硬件制造商,平台企业是服务生态构建者。英伟达的主业是造芯片,“美团”们的主业是卖服务,是用算法重构城市服务网络。
从这个维度观察,平台送外卖恰恰代表了中国式创新的“隐形赛道”。它与高铁技术突破、航天强国建设等硬科技成就一道,代表了中国创新的两面:既要突破“卡脖子”技术,也要便利人们的就业与生活。很难说哪个更重要,或者说,二者我们都需要。
网友们提出芯片与外卖之问,本质上是希望我国早日在“卡脖子”的高科技上有所突破。要看到,我国不只有平台企业,还有众多高精尖企业及科研院所,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所需的丰富创新形态。我们既需要仰望星空造芯片的科技企业,也需要日复一日送好每一份餐的电商平台。有朝一日实现重大突破,平台没准儿会发券请全国人民喝奶茶,庆祝一下。
【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