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奏响“科协联动·创新共生”新乐章 多方聚力破解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都市新闻 | 2025-11-08 22:32:55
星辰在线 | 作者:孙烨一审:周森林二审:陈贝贝三审:林展翅

(大会现场。视频由长沙市科协提供)

  星辰在线11月8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孙烨) 11月8日,湖南信息学院内嘉宾云集,“2025年长沙企业(高校、园区)科协协同创新发展大会”在此启幕。这场以“科协联动·创新共生——构建协同创新创业新生态”为主题的盛会,不仅是长沙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篇”,更是向科技创新前沿发出的“集结号”。

(大会现场。)

  湖南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马文胜,湖南省政府参事、中南大学教授吴金明,长沙市科协副主席陶红等领导出席活动。30所高校、5家园区科协及200余家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长沙协同创新生态的蓬勃生机。本次大会由长沙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为各方创新力量搭建起高效对接的桥梁。

  “桥梁”架起创新路 “三位一体”构筑新生态

  “科协要让高校的智慧流进企业的车间,让园区的空间装满创新的种子。”陶红在致辞中深情寄语。一组亮眼数据,印证着长沙科协系统的扎实作为:推动新建园区和产业链龙头企业科协39家,累计达86家;市企事业科协联合会团体会员突破113家;实现所有国家级园区科协组织全覆盖,在长自科类和综合类本科院校科协全覆盖。数字背后,是长沙市科协牵头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持续发力,是“科协引领、校企协同、园区赋能”三位一体机制的不断夯实。

  活动现场,“长沙市企事业科协联合会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基地”正式揭牌,马文胜与湖南神州映晟产教融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贺卫民共同为基地启幕,标志着长沙产教融合再添重要平台。随后的校企合作项目签约环节,八项合作协议分两轮顺利签署,涵盖混凝土质量检测具身机器人技术研发、人工智能舆情分析系统、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等多个前沿领域,既是长沙市科协精准对接供需的务实成果,更彰显了长沙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广泛布局与强劲动能。

(揭牌仪式现场。)

  圆桌论坛激荡智慧 共破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作为大会的核心环节,以“企业(高校、园区)科协如何发挥作用及如何破解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为主题的圆桌论坛,掀起了一场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激荡。

  “认知差距是制约成果转化的深层障碍。”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谢剑斌一针见血,呼吁通过科协平台建立信任机制,凝聚学习共识。中南大学教授蒋言斌提出构建多元转化机制,强调技术、市场与法律三大关节必须同步打通。企业界代表的发声同样真切务实:华自科技副总裁、科协主席苗洪雷坦言,企业最关注高校成果的“技术成熟度与产业匹配度”;京湘电力副董事长、科协主席吴智星提出“动态嵌套”合作模式,建议高校教师深入企业任职、企业在院校设立研发站点,实现“技术原理与商业利润的平衡”;湖南信息学院副校长龚芝分享了学校在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中的创新实践,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校企深度融合是打通转化通道的关键”。

(圆桌论坛现场。以上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在探讨企业科协作用时,苗洪雷与吴智星达成共识:企业科协是科技人才的“归属平台”、技术交流的“组织枢纽”。他们特别建议小微企业善用科协网络“借力打力”,融入更大创新生态——这正是长沙市科协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激活全域创新活力的初衷所在。论坛尾声,嘉宾们用一句句凝练的话语描绘未来: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到“认知提升、机制优化”,每一份期待都离不开科协组织的穿针引线,每一幅图景都彰显着协同创新的无限可能。

  协同平台再添新军 创新生态持续完善

  此次大会上,长沙县高校创新创业联合体正式成立,湖南警察学院、湖南信息学院等13所高校携手加入,为区域协同创新注入新鲜血液。大会期间,吴金明教授围绕“湖南‘十五五’规划之科技创新”作主旨报告,为与会者解读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带来深刻启发。下午举办的高校科协与企业科协合作交流会暨校企合作项目对接会,进一步推动合作意向落地生根,让创新之花在精准对接中加速绽放。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论文纸到产品链,长沙正以湘江潮涌般的活力,书写着协同创新的新篇章。作为这场创新实践的引领者与推动者,长沙科协将持续以建强组织为根基、搭建平台为纽带、促进对接为抓手,不断完善“产学研三位一体”创新机制,为城市创新动能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