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万货款拖累两家企业,雨花法官用专业和智慧“救急”

都市新闻 | 2025-11-07 23:47:00
星辰在线 | 作者:一审:丁辰欢二审:陈贝贝三审:林展翅

  星辰在线11月7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龚乐怡)三百万货款拖累两家企业,法官如何“救急”又“救活”?一起来看长沙市雨花区的法官们用专业与智慧,为企业发展注入法治活力,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信任合作变对簿公堂

  2022年,湖南某果业公司的邓某经朋友介绍,与广州某农业公司的谢某、孔某结识,开始了菠萝蜜购销合作。基于信任,双方形成了“微信聊天下单、依约供货付款”的合作模式。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合作顺畅。

  然而,自2024年起,谢某与孔某开始拖欠货款。截至2024年10月28日,经双方核对账目,确认欠付货款总额已达四百余万元。为规范后续交易,双方于次日(10月29日)紧急签订了《销售框架协议》及《补充协议》,对产品价格、支付方式等作了明确约定。

  协议签订后,该农业公司继续向邓某采购货物,邓某也依旧通过微信发送订单并依约供货,但对方仍未按约足额付款。截至2025年8月5日,该农业公司尚欠货款三百多万元,其行为已构成严重违约。邓某在多次催要无果后,无奈将该公司及其股东谢某、工作人员孔某一并诉至法院。

  法治化营商环境中的司法智慧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通过专业研判,准确把握了案件本质:被告方并非恶意拖欠,而是因市场环境变化导致的暂时性经营困难与资金链紧张,陷入了“愿付而不能付”的困境。

  “一纸判决虽然能快速确认债权,但可能直接压垮一个尚有生机的企业,导致‘双输’局面。”这种司法理念充分体现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核心要义——既要依法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又要尽可能减少司法活动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

  法官创新采用“背对背”沟通与“面对面”协商相结合的策略:向被告方严肃释明逾期付款的法律后果及失信风险,强化企业诚信守法意识,与原告方深入沟通,引导其回顾合作基础,客观分析被告企业的现实困境,劝说从长远利益出发给予履行宽限期。

  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体现了司法的温度,更展现了法治在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方面的制度优势。法官通过精准的司法服务,为暂时陷入困境的企业争取了喘息空间,同时确保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最终能够得到实现,真正实现了“救急”与“救活”的双重目标。

  经过法官数轮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双方的对立情绪逐渐缓和,重建了基本的信任,最终达成了分期付款的调解协议:确认被告农业公司尚欠原告邓某货款三百万余元。被告农业公司于2025年9月30日前支付七十万元;余款于2025年10月31日前付清。被告农业公司的唯一股东谢某及自愿加入债务承担的工作人员孔某,对上述全部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该案为涉及红星全球农批中心商户的一个典型案例,从立案到结案只用了二十天,实现了快审快结,保障了双方当事人的权益。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到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案件的公正高效处理中。人民法院在依法裁判的同时,充分考虑企业经营实际,运用法治智慧和司法艺术,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法治活力。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