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星火照国防——长沙“韶光”老党员的三重人生

星辰在线7月3日讯(通讯员 李干) “韶光”,一个美好而诗意的名字。它代表着美丽的春光,象征着珍贵的年华。在长沙市芙蓉区的最东边,就有这样一个名叫“韶光”的社区。这里,不仅承载着岁月静好,更沉淀着一段与“两弹一星”血脉相连的荣光。
(韶光电工厂旧址。)
时光流转,青丝变白发。在社区的角落,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的生命早已与国防紧紧交织,岁月无声,却见证着他与国防的深情岁月。他就是——陈俊荣。陈俊荣,1950年生于陕西省宜君县。每次见到他都是精神抖擞,身姿挺拔。他既是一位“老战士”“老专家”,还是一位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老党员。让我们通过“担当”“坚守”“奉献”这三个词,走进他的“三重”人生。
(陈俊荣领取“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担当:青春热血铸军魂
“矢志报国是我最大的梦想。”这是陈俊荣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968年,18岁的陈俊荣,怀揣着滚烫的报国心,毅然告别家乡参军入伍,成为某工程兵部队的一名战士。当时,陈俊荣所在部门需要根据施工图纸用仪器测量施工误差,指挥部队修正。有一次,他曾为抢任务,连续奋战两天两夜。极度的疲惫下,他不慎从5米高的脚手架上跌落!万幸,一块木板缓冲了下坠的力量,才让他与死神擦肩而过。可就在那样剧痛的时刻,他硬是咬着牙,挣扎着爬起来,继续投入工作!
(1969年在部队的陈俊荣。)
正是这份钢铁般的意志,让他在部队光荣入党,成为一名用生命践行誓言的共产党员。军营的岁月,是报国的信念一直支持着他。
坚守:一生奋斗为国防
1973年,陈俊荣复员,但报国的信念并未褪色。他当年便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安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攻读半导体器件专业。
陈俊荣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自觉刻苦用功。毕业后,他的人生轨迹再次与国家命运交汇——分配到韶光电工厂。而这次,他将一辈子扎根于此。
(在校实习期间的陈俊荣(第一排左一)。)
(陈俊荣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芯片。)
在厂里,他历任技术骨干直至集成电路厂技术厂长。面对层出不穷的工程瓶颈和技术壁垒,他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推倒重来?他潜心钻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工序难关,破解了一项又一项的技术难题,获得了许多的科研成果和国防发明专利,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在背后默默助力。当有居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拼命’?”他的回答朴实却重如千钧:“我这一生啊,从当兵为国防出力,到进学校深造,再到厂里扎根,每一步,都是为国防而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颁发的荣誉证书。)
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陈俊荣这样无怨无悔、义无反顾的“军工人”为国防和航天事业劈石筑路,奉献了自己一辈子的青春,才有了现在的军工成就。
奉献:余晖尽染赤子情
2006年,陈俊荣退休了。他选择留在“韶光”社区,继续燃烧着光和热。他从未真正“退休”:他为民营科技公司提供技术指导,用专业与智慧破解技术难题;他为交通部门从事电脑收费设计项目,在不同领域架起科技赋能的纽带;社区志愿服务的队伍里,有他忙碌的身影;图书室义务轮值的岗位上,有他温暖的守候;“红色议事厅”里,有他建言献策的智慧;“芙蓉万家”工作中,有他坚实的足迹;作为红色理论宣讲员,他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他开设免费的成人和少儿书法班,用笔墨搭建文化传承的桥梁;每年春节他还为居民免费书写对联、福字,用热情温暖邻里心间;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与老伴共同签署了遗体和眼角膜捐献协议,决心将生命最后的余烬也奉献给需要的人!
(义务开办成人和少儿书法班。)
(陈俊荣<右二>现场签订遗体和角膜捐献协议。)
在他的带领下,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党员越来越多,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陈俊荣还向身边党员提出了“没有职务有任务,没有报酬有责任”的号召,带动身边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宣传惠民政策,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得到社区群众的认可。当有居民问他,“为什么退休了还要这么‘忙碌’?”他回答道:“我始终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我心中的首位。只要能为社会、为国家再做出贡献,我就一定尽力而为。”
(陈俊荣为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大学生新党员佩戴党员徽章。图片均由 通讯员 提供)
平凡铸就伟大,微光汇聚星河。这就是我们身边一位普通“老党员”的故事。陈俊荣用无畏的担当、用无悔的奉献、用坚韧的坚守,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和赤诚本色。
【来源:星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