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值”与“气质”双修 长沙老街巷道里的幸福味

(提质提档改造后,西园北里成为长沙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街区。)
(西园北里留存下来的不可移动文物有七处。)
(这里的每条老街巷,每个老地名,都写满了故事。)
星辰在线5月22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刘俊)一条古巷,一口古井,一群生活在古巷里的人……在长沙市开福区通泰街街道西园北里,老长沙的记忆在这里一代又一代地延续着。
西园北里因宰相裴休修建西楼、刘蜕“破天荒”中进士而盛于唐朝。宋代时,这一带被圈入城墙之内。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西园被称为“大官湾”。经考证,西园北里留存下来的不可移动文物有七处,曾在此栖居或驻足的历史名人、革命先烈也有42位之多。可以说,“这里的每条老街巷,每个老地名,都写满了故事。”
历经时代的更替,曾经繁华的西园北里一度变成老旧社区。“60”后房屋简陋潮湿、渗水漏雨严重,地下管网堵塞,高压电线乱搭老化,街巷墙面斑驳……“城市病”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西园社区率先启动城市有机更新。大的方向由政府主导,小的细节则听民声顺民意。西园社区居民推选“西园理事”,组成“邻里议事会”,前后20多次座谈会征求居民意见。“我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所有的感情和记忆都在这里,我放不下也离不开。”家住西园北里的戴娭毑在议事会上表示。
“老城改造需要充分征求和采纳民意,才能让居民真正得到实惠。”西园社区党委书记程蓉介绍。保留“60”“70”年代红砖墙;聘请梁小进、陈先枢等文史专家组成文史顾问队,梳理历史文脉,撰写《西园北里》;著名金石书画家李立先生的女婿、金石书画传承人马元篆刻“西园北里”印章,作为LOGO展示于西园北里各个入口处……西园北里坚持少拆、多留、多改,把“留”摆在第一位,守护好历史街巷和文保建筑,传承好文化传统和城市记忆。
560米街巷虽短,沿线不可移动文物、名人故居、原住民居的屋顶、墙面及门窗均是明清风格,翠竹、青苔、红灯笼、白墙、黛瓦、花格窗……从湘春路西园门楼步入,《西园北里导览图》映入眼帘,上面除了标注历史步道15处人文景点,还标识了“共产党员户”“邻里志愿者户”。随意敲开一户“共产党员户”,不仅可以听到曾经发生在这里的黄兴惊心动魄的脱逃故事和周氏家塾“垂帘授课”的传说,累了渴了还可以进去喝杯茶、唠唠嗑。
(游客在西园北里闲逛。)
(居民的幸福指数在有“温度”的改造中一点一点提升。)
(西园北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精心策划有趣还吸粉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翠竹、青苔、红灯笼、白墙、黛瓦、花格窗……都是取景的好地方。均为开福区文明办供图)
经过改造的西园北里,既保留老长沙的历史文脉,又留下了“家”的温暖。
原住民留了下来,每家每户有了独立的卫生间,活动空间也变大了。通过“邻里议事会”,260多户居民提出的修缮老旧居民楼公共区域漏雨渗水、安装路灯和健身设施、防保窗向外延伸等建议都得到了采纳。看着里外焕然一新的家,居民的幸福指数在有“温度”的改造中一点一点提升。
街坊邻里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融洽,每年年关,巷子里的老街坊们都敞开家门,端出自己的拿手好菜来参加社区举办的“满巷全席”。这个时候,哪怕是外嫁的居民都会相约回来,老朋友们得以相聚,一起分享幸福往事……
“这里经过改造后,既保留下老城区历史文脉,也让我们能找到‘回家的路’。”前不久,西园北里来了49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老街上晚清时期“西园”的主人龙氏家族的后人。在西园历史陈列馆,看着一幅幅明末清初时期的老地图,一个个西园老故事,龙家后人赞不绝口,并赋诗曰:“西园庭院已逝,北里老街出奇。喜见春景葳蕤,寄情故土难离。”
【来源:星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