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今年68岁的高赢州。)
(环境优美的菱角岔村,谁能想到这里在五六十年前是一片饱受水灾“十年九不收”的地方呢?)
(现代化的智慧农业平台让农民过上了质量更高的生活。)
(菱角岔村里,鱼米丰盛,瓜果飘香,远远地飘扬着的是村民们爽朗的笑声。由星辰全媒体记者 李海清摄。)
星辰在线5月16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李海清)5月15日上午,星辰全媒体记者跟随“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网络主题活动来到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湖镇菱角岔村,探访赫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这个村子属于一片被称为“烂泥湖”的区域,曾经很多年内水患泛滥,干旱侵袭,上世纪70年代开展了益阳水利建设史上一场历时之长、耗资最大、收效之巨的“烂泥湖治理工程”,为益阳赫山区走好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
今年68岁的高赢州是那段时光的亲历者,他向星辰全媒体记者细细描述了当年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原来烂泥湖原先叫做“来仪湖”,从南宋开始,这里就饱受水灾的侵害。1958年,高赢州那年8岁,他所在的村子叫竹泉山村,家在烂泥湖的区域之内的苏家垸里,这里每年都饱受水灾,1958年一年的水灾特别大,让高赢州终生难忘,大水持续了一个多月,高赢州家的房子在当地属地势较高的,依旧被大水淹没,洪水超过了房顶一米多深。
因为连年的灾害导致当地“十年九不收”,当地甚至有一句俗语:“养女莫嫁竹泉山,干怕干来淹怕淹”。因连年灾害,十年九不收,村民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外出讨米逃荒。慢慢地,因洞庭湖的蓄水面积减少,烂泥湖的水位抬高,汛期越发明显。1969年到1974年,有10多个小垸溃决,数万亩农田被淹,民不聊生。
这样的情况让当地政府痛心不已,终于在1974年,一场浩大的水利工程开始了,全县(当时为宜阳县)40多万人自带干粮参加治理。那时候,高赢州是泞湖公社一大队的支书,开工之时,正是初冬,他带着整个队的男劳动力、强壮的女劳动力都参与了治理工程。1975年第二期工程,在一段低洼处,他们花了近五个月的时间填方。那年天下大雪,一下就是一个多月,气温低达零下五六度,高赢州每天凌晨5点起床,赤脚踏进湖里,先凿开冰,再把沁上来的水排干再填方,从早上6点半忙到下午6点。晚上,大家窝在一个工棚里,累得倒头就睡。那年,高赢州整整三个月没回家。
这项水利工程,花了整整三年,全县40多万人自带干粮,完成劳动工日4348万个,开通了全长超过37公里的新河(即撇洪新河),还有12条共长超过42公里的支渠,形成了完整的防洪大堤封闭圈和内外调蓄水利体系,解决了湖区的洪涝之害。
如今的烂泥湖水波不兴,新河上接资江,汇入湘江,成为烂泥湖区域汛期来时的最大保障。此外,赫山区的现代农业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范围覆盖了七个乡镇、街道,布局了35万亩优质粮食、5万亩有机蔬果、3万亩花卉苗木、8万亩禽畜和水产养殖的优势产业。菱角岔村里,鱼米丰盛,瓜果飘香,远远地飘扬着的是村民们爽朗的笑声。
【来源:星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