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自在星辰丨79期丨黄希林:规矩做人,认真做笔
星辰在线2017-08-29

      星辰在线8月29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边润鹏 实习生 贺喜迎)“规矩做人,认真做笔”应下岳父的一个承诺,黄希林从事湘笔制作已十余年。

  “不为赚钱,只为寻找快乐与健康。”今年66岁的黄希林说,做笔就是他的娱乐活动。

(“不做笔,到笔庄来坐坐都感到舒服。”)

  湘笔孝心情

  按照地图指引,星辰全媒体记者来到南阳街,兜兜转转,却一直没找到杨氏毛笔庄。最后在黄希林的电话指引下,终于找到笔庄入口。破旧的老楼道像极了年迈的老人,满脸沟壑,沉默不语。

(藏匿于老楼道中的“杨氏毛笔庄”。)

  走进黄希林的笔屋,不大的房间里满是做笔的工具和大小各异的毛笔。屋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特殊的气味,听他解释,有制笔毛料带有的动物腥味,还有老房子虫蛾猖狂,用于防虫的樟脑丸味。

  退休后的黄希林,大半的时光是在笔庄度过。过去,南阳街笔庄达17家之多,人称“长沙笔窝子”,远近有名。但随着时代更迭,此地盛况不再,唯有“杨氏毛笔庄”在黄希林的坚持下存留至今。

  湘笔的衰落,一部分也有制笔中不遵流程、不按旧法的原因。在笔庄的狭小作坊内,黄希林依旧延续着岳父杨德富老爷子传下来的古法工序流程,每个步骤都追求极致。

  黄希林说,自己没想过学做毛笔这个手艺,当时只是想给岳父帮帮忙,图老人家一个开心。

  杨德富一共有七个女儿,黄希林是他的四女婿。杨德富早年是毛笔匠,中途毛笔没落一度辗转,晚年又继续做笔,一生制笔近七十载,结交相识了国内书画界不少文人墨客。

  笔做得好,一传十十传百,杨氏毛笔的招牌开始树立。2002年,知名画家黄永玉先生因喜爱杨家的笔和杨德富成了朋友,后赠字赠画与杨氏毛笔庄,以表对湘笔的欣赏。慢慢地,湖南许多著名书画家都成了笔庄的常客。

(知名画家黄永玉与杨氏毛笔庄因笔而结下缘分。)

  做笔忙时,黄希林就会来给岳父搭把手。那时,他还在长沙某单位工作,自家又离岳父家近,就常来帮忙,陪老人说说话,表达一片孝心。

  制笔从开始选料、处理毛料到复杂的水盆工艺,从结头、镶嵌到最后制杆刻字,岳父并不教他,只叫他看,磨练他的大局观。黄希林做事踏实,悟性高,也肯勤练。几年的观察、揣摩、练习,一支湘笔的制作他可熟练完成。

  与此同时,杨德富日渐虚弱,黄希林先后请了几个保姆照料,却依然不放心,在老人瘫痪在床的最后两年,他一直侍奉在病榻前。这间小屋中还有冬天为岳父洗澡时残留下的火炭痕迹,那是黄希林的一片孝心。

(黄希林手工台上的岳父照片,仿佛时时提醒他认真做笔。)

  杨德富离世那天,他在七个女儿女婿前说:“就是我闭了眼,笔庄这块招牌也不能倒。”大家面面相觑,心中十分清楚做笔已跟不上时代,但老人的最后心意在此。不忍岳父心愿未了的黄希林站起并挑起了这个担子,今年已是第十一个年头。

  “不做笔,到笔庄来坐坐都感到舒服。”了解越深,黄希林对湘笔的爱就越深。

  心正笔亦正

  经营笔庄十余年,黄希林帮人挑笔的原则只“合适”二字。每个寻到他家买笔的,他都会先问上一句,自己写还是送人,写多大的字?若还无法判断,他便拿出水写布来,让人家蘸水试试手。

  笔好自然有人欣赏,黄希林对自己做的笔有自信。

  自信来自于做笔真材实料,制作严格遵循传统工艺。选料是开始,也是成败的关键。动物毛是否整齐、是否有力度,都直接影响着毛笔的笔锋的好坏。“没有好材料就做不出好笔。”黄希林说。

(做笔,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繁琐。)

  毛笔中的鸡狼毫为湘笔独有,笔头以狼毫为柱,外披阉鸡脖子部分毛料,书写小楷尤佳。正所谓好笔,必有其独到之处。这制作鸡狼毫有一道工序,是黄希林将笔头含在口中,凭舌尖的敏感,吮出笔尖中不完美的笔毛。不省一工,不差一毫,这就是湘笔的特色,也是黄希林的坚持。

  一支湘笔需要经过选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泽笔、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从中又可细分为一百二十多道小工序,根据材料多少大约三百至四百支为一组,需要四十余天时间,最后换爱笔人一句“真的好写”。黄希林觉得很值得。

(此为制笔中的水盆工序,要把毛料中的劣质笔毛筛选出来。)

  采访间隙,有人上门求笔,是来自长沙望城的杨先生。他偶然在地铁上看到介绍杨氏毛笔庄传统工艺的视频,然后兜兜转转找到了这里。

  杨先生的大学导师爱好书法,他想送一套湘笔作为导师的生日礼物,另外,再给自己和儿子买一套练字。

  寻常第一次来买笔的喜欢奔着价格最高的选,黄希林总是建议选合适的,先试再买,写什么字就买什么笔,并根据客人写作需要提醒少买几支。

(黄希林向上门求笔的杨先生推荐笔,写的字不同,笔也不一样。)

  “我一般推荐别人买一两支,说句实在话,我的笔好用,也就不怕别人不来买,因为好用的笔他没地方去寻。”

  这是黄希林秉承的“君子卖笔”的原则,“做人如做笔,认认真真做笔总不会坏到哪里去”。

  坚守,也是一种乐趣

  黄希林的笔庄一般很少碰到大订单,也很少接,他做不来。上一单还是几年前和北京八一书画院的生意。

  杨氏毛笔庄在国内书画界有口皆碑,当时,姓袁的院长和黄希林素未谋面,凭着对老招牌的信任,在笔庄订了几百支笔。收到定金后,黄希林开始做笔,笔做好后再寄到北京,随之尾款也打到了黄希林的账上,但一查却比约定的多了上万元。

  黄希林连忙打电话查问,原来是书画院的会计出了错,之前的定金没被算进总价。确认后,黄希林二话没说把钱原路退了回去。

  后来有人说黄希林傻,人家多付了钱那就再寄点笔过去,反正书画院也是要用笔的。“一是一,二是二,不能砸了招牌。”黄希林这样回答。他觉得,是自己的就要,不是自己的不能要。

(每一天,黄希林要到笔庄做一些笔,三百至四百支为一组,大约要四十天。)

  不能砸了岳父辛苦竖起的招牌,尽自己力量让湘笔走得远一点,维护好大家庭的和睦,每一件事黄希林都带着绝对的热忱,一直努力着。

  “笔是我在做,但利润属于她们七姐妹。”每天卖出多少笔,材料花费多少,他每笔账都认真记在本子上。

  如今姐妹七人和黄希林都已退休。偶尔,大家也常常聚在这“笔庄”,忙时前后帮衬,闲时就坐下聊天。黄希林说,全家都不以制笔为生计,而权当此地是亲情之所和趣味所在。

  但渐渐地,家里老伴也劝他不做算了,黄希林却不依。别人爱好是写字画画或摄影,他就是喜欢做笔,因为通过做笔,和众多书画家相识和交往,寻找着知识和欢愉。

(“做笔,只要身体还行,就会一直做下去”。

  七姐妹,大家庭,一个领头人。以前是岳父领头,现在黄希林希望,自己能带着湘笔和这个大家庭往更好的方向去。

  他常感叹时代发展之快,快到湘笔跟不上城市前进的脚步。他说,也曾有位政协委员提出“复原南阳街”的提案,意图将南阳街打造成“毛笔文化街”。为此街道主任还曾和黄希林有过一次沟通。

  黄希林当然愿意出一份力,但要恢复昔日盛景,谈何容易。不说毛笔市场式微,无人继承也一直是传统手工艺面临的难题。

  不过,他也说这事急不得,也急不来。“合适的时候,又有合适的人,这件事就水到渠成了。”

(黄希林与星辰全媒体记者的合影。)

  尽管不知道,自己还能在这老楼道里接待多少来寻笔的人;也不知道,房子如果真被拆迁,他和湘笔又该在哪里安家。

  他只知道自己,对手艺和情谊的坚守,也是一种乐趣。

  自在星辰原创报道 第七十九期

  总策划:何旭

  执行策划:郑文新、王重浪、林之乐

  监制:何乐

  文/贺喜迎 边润鹏 图/受访者提供 编/陈宇 校/罗罗君

作者:记者 边润鹏 实习生 贺喜迎 编辑:陈诗雨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