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郭为波:产业扶贫之路上,她带着群众“赶着牛儿奔小康”
星辰在线2017-10-17

  【“人大代表风采——扶贫攻坚在行动”系列报道②】

  【编者按】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以此为目标长沙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聚众力,集众智,聚焦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即日起,星辰在线将推出系列报道,为您讲述市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助推脱贫攻坚的故事。

  【代表名片】

  郭为波,女,长沙市十五届人大代表,现任长沙县自成肉牛养殖合作社理事长。

  (长沙市十五届人大代表,现任长沙县自成肉牛养殖合作社理事长郭为波。)

  (郭为波和聋哑人陈中平一起喂牛。)

  (郭为波来到养殖户家里了解牛只饲养情况。)

  (合作社里的牛只。图片均由星辰全媒体记者 岳珊/摄)

  星辰在线10月17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岳珊)40岁出头的陈中平是名聋哑人,家中还有名同样聋哑的母亲。以前,一直在外打零工挣钱。去年开始,他便来到长沙县自成肉牛养殖合作社,当上了一名“养牛倌”。每天负责看管、饲养牛只,合作社不仅包吃、包住,还每个月发给他薪水3600元。如今,他不仅可以补贴家里,还能留下些余钱在手边,真正让他过上了有“幸福感”的生活。

  自2016年开始,长沙县自成肉牛养殖合作社理事长郭为波便走在了产业扶贫的前线,针对长沙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精准帮扶,用养牛产业带动地方扶贫事业。

  带头致富做“牛倌”

  1995年,郭为波从服装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长沙市富强服装厂工作。两年后,工厂倒闭,郭为波下岗了。从大学生转眼之间变成下岗工人,角色的迅速转变让她暂时对前途感到茫然。

  当时,郭为波的父亲在乡下办肉牛养殖基地,见父亲奔波劳累,郭为波于心不忍,才忍受脏和累以及外人的非议,“转型”回家养牛。女大学生回家养牛的故事,一时间传遍了长沙县,甚至传出了国门。

  54岁的江娥玲是长沙县江背镇麻子坡梅花社区的一名普通村民,其丈夫患有残疾,曾经尝试外出打工,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两口子想养牛又没有资金和技术。“他们两口子都十分勤劳,是实实在在想要脱贫的人。”郭为波还特意来她家走了一趟,实地了解情况。

  很快,江娥玲和附近村民的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了,还利用扶贫贷款建起了牛舍,免费领到了郭为波提供的牛只饲养。不仅如此,江娥玲的牛只还有跟踪服务、定期查看、疫苗注射等服务,真正免去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这不,江娥玲养起牛来也特别有干劲,优质的牛只饲养,让他们全家的年收入从之前的寥寥无几,到如今可达到5万元左右。这牛只真真正正变成了带领他们脱贫的“致富牛”。

  “四包一定”解后顾之忧

  针对贫困户,郭为波建起了精准的扶贫措施,在江背镇545户贫困户中推行断奶小牛寄养模式。“在这些贫困户里有一大批有劳动力、有意愿脱贫的人,他们正在愁资金、愁技术、愁销路,正好我们这方面的资源,从而让他们放心养、大胆养。”郭为波笑着说。

  她为养殖户提供“四包一定”(包防疫、包配种、包诊疗、包技术服务、定价收购)的寄养方法,积极为贫困户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的问题,在养殖的过程中无需走弯路,无后顾之忧。同时,还会以高出市场价二元钱一斤的价格回收牛只,让养殖户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对于部分特别优秀的养殖户不仅有金钱上的奖励,还会对隔年增加牛只的喂养数量,让其经济效益增加,而更快地脱贫。

  据了解,长沙县自成肉牛养殖合作社现有成员112户,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1户。“看着他们有付出,有收获,他们自己有能有收获的喜悦,我也更加高兴。”郭为波说。

作者:记者 岳珊 编辑:陈诗雨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