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90后修复师让西汉铜灯、鎏金铜鸟重现汉代工艺

市媒看长沙 | 2025-08-28 09:29:23
星辰在线 | 编辑:周湛

  

     长沙90后修复师让西汉铜灯、鎏金铜鸟重现汉代工艺

  铜锈里打捞千年历史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任波

  在长沙市望麓园一幢不起眼的四层楼内,隐藏着一所特殊的“文物医院”——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部(以下简称“长沙考古所文保部”)。这里不医人,只“医”文物;没有喧哗,只有专注。一批高学历、耐得住寂寞的90后文物修复师,正用双手与科技对话历史,将破碎腐蚀的千年遗存,重新唤醒。

  如今,长沙文物修复的主力军已是90后。长沙考古所文保部现有6位工作人员,多数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每人身怀绝技:有的精于青铜,有的专攻陶瓷,有的擅长简牍保护,有的专攻检测分析……

  长沙考古所副所长蒋成光向记者介绍,这批年轻人学历高、观念新,但最重要的是“坐得住、耐得烦、细得心、吃得苦”。他们延续传统师承模式,入职后由师傅手把手带教,这能更多提取文物信息,精准掌握文物的病害情况,保护修复对症下药,最大程度再现文物原貌,然后他们开始独立修复文物。与此同时,科技正不断融入文物保护领域,这能更多提取文物信息,精准掌握文物的病害情况,保护修复对症下药,最大程度再现文物原貌。

  

90后成为长沙青铜器文物修复的主力军。图为2006年风篷岭汉墓出土的青铜器残片经过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修复后的成品。  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从一堆青铜碎片修复出两千年前完整铜壶

  2022年,长沙考古所文保部启动了对2006年长沙河西风篷岭王陵汉墓等出土的一批青铜器的集中修复。这批器物因墓葬在隋唐时被盗扰、长期浸水,加之墓室坍塌,致使铜器病害极为严重,多处断裂、变形、锈蚀,综合病害等级达“濒危”。

  修复师唐小红指着一件如今完好矗立的铜壶说:“它刚来时,只是满满一盆碎片。”甚至记录上是两件器物,但通过细致辨别和拼对,确定原定为两件器物的铜器残片,实为一件西汉铜壶。开展保存现状调查和科学检测分析后,经过烦琐的除锈、矫形、拼对、黏接、补配等十几道工序,长沙考古所文保部的年轻团队历时数月,终于将无数残片复原为器。

  “当我们最终知道它原来是一个铜壶,并且把它完整拼回来时,那种成就感无法言喻。”对于完整让一堆铜片修复成为光彩重生的两千年前的青铜壶,唐小红内心仍有激动,由此也可见修复这件文物的艰难,及获得成功后内心的满足。

  截至目前,该批青铜器已成功修复29件,包括带铭文的铜灯、工艺精湛的鎏金铜鸟钮和铺首衔环等,让两千年前的西汉工艺重放光彩。

  

鎏金铜鸟形钮。

  从青铜残片涅槃到神采飞扬的小小千年之翼

  在长沙考古所文保部修复台,一对小小的鎏金铜兽鸟静静地矗立,熠熠生辉。它们历经两千多年的埋藏,2006年出土时已残损不堪,如今经过修复它们羽翼丰满、神采奕奕,仿佛下一秒便要振翅飞去。

  这对铜兽鸟制作工艺极为精湛,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汉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鸟翅上的纹饰刻画细腻如生,羽毛层次分明,流畅而富有动感。通体鎏金,虽历经岁月侵蚀,仍可见金光隐隐,华贵不凡。尤其令人惊叹的是,铜鸟的头部形态保存完好,眼睛炯炯有神,侧首之姿栩栩如生,展现出强烈的写实风格与艺术感染力。

  “它们刚送来的时候,裹着厚厚的泥锈和硬结物,几乎看不出原貌,”唐小红回忆,“我们一点点清理、矫形、补配、随色,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修复团队采用超声波洁牙机、手术刀等工具精细清理,再用传统土锈法层层做旧,最终让这对鎏金铜鸟重现昔日光彩。

  “它们是长沙出土的汉代金属工艺的杰出代表。”长沙考古所副所长蒋成光说,这样精美的鎏金铜兽鸟如果做成文创产品,应当会成为一个美好的“长沙符号”,将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修复记录的一张纸,写满科技与匠心

  文物修复是一项极度精细的系统工程。以修复一件西汉“长沙元年”的铜灯为例,修复档案清晰记录了整个“诊疗”过程:

  修复前,它断裂成8块,严重变形,表面覆盖坚硬土锈。修复团队首先采集影像、建立档案,接着用超声波洁牙机、手术刀等机械清理表面硬结物;随后用BTA试剂进行缓蚀处理;之后才是精细的矫形、拼合、补配,最后用传统“土锈法”层层做旧,恢复其历史原貌。

  每一步都需详细记录,从所用的工具竹签、毛笔、手术刀到科学检测的X射线探伤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材料从矿物颜料到环氧树脂,可谓既传统又现代。

  在日复一日的静坐与打磨中,年轻的修复师们延续着长沙历史的脉搏。他们从前辈手中接过的,不仅是手术刀和试剂,更是一份“化腐朽为神奇”的使命。正如曾修复四羊方尊的大师张欣如成为长沙考古所文保部所有年轻人的榜样一样,今天这群90后也在碎片与尘埃之间,找寻着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点击进入频道)

【来源:掌上长沙】

标签: